希望對你有幫助青銅器辨?zhèn)?
1.鑄造辨?zhèn)?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鑄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由于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手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別青銅器是否用陶范法鑄造,對于確定青銅器的真 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里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了解。后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銅器是否有塊范對合的痕跡,即是事有
“線”,了就是看應該合范處是否留有對合的 范痕。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青銅容器,它的塊范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規(guī)格,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也會肢嘩有所改變,而任何一件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互助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攸 飾 ,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可以達到與陶范法鑄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蠟法能鑄造各種開頭和有特殊裝飾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歷談行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任何痕跡后。后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侍螞合縫,鑄成后所顯示痕跡,甚至倒使人誤認為范線。貼蠟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緊貼一層蠟,其存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并經修飾,蠟片也可以模印后貼上去,再逐層涂上細泥,在蠟片分塊的以合處,會產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錯位的條痕,這一情況在青銅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鑄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經過長期文化腐蝕是不同的。 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為發(fā)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有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偽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于原器了。
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后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fā)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干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溫孔,更少銅液灌注有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2.器形辨?zhèn)?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它的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盡管模仿得并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樣。如器形有所
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湊改造的作偽,是水平很低的作偽,如果不仔細觀察,也有上當的可能。這類作偽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獲得厚利。
3.銘文辨?zhèn)?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
文,往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晚清是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guī)整,而從事在陶范上刻銘文的技
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后,乘濕嵌入主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fā)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4.青銅器聲味辨?zhèn)?
商周銅器多為銅墻鐵壁錫鉛合金,以手敲擊,則發(fā)聲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宋以后的偽器多為黃銅,又未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混濁,也無土香味,卻有汗腥味,這是由于作偽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guī)
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qū)、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qū)別。
5.青銅器銅質辨?zhèn)?
戰(zhàn)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zhàn)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fā)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zhèn)?,還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三、青銅器的斷代
唐代以前的銅器習慣上稱為古代青銅器,其歷史既久,發(fā)展變化也很大。從商代至唐代,各個時期的銅器在鑄造工藝、花紋、銘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銅器的花紋,多為平紋、二層花紋、三層花紋的;圖案則是被夸張與改造過的各種動物形象,如四條腿的動物,在有的銅器圖案中被改為兩條腿,有的動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紋等。平紋銅器的饕餮紋,在形象之間多以回紋填空,大空間填上大方空細回紋,小空間填上小方空細回紋,微小空間填上小點方細回紋或小長方空細回紋。二層花紋的紋飾多是窄而凸,常為夔龍紋,空間填上細回紋。三層花紋的紋飾在器物上凸起,旁邊凹下去的空間填上細回紋,這是三層花紋的特點。三層花紋的銅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紋,口下夔紋,鼎腹中饕餮面紋,中間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紋。
商代青銅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紋的,邊沿是夔紋及草龍紋,或凸起來的人面紋,還有獸紋、角葉紋、蟬紋、梟紋,等等。
商代銅器花紋的另一特點是陰道深而底平,花紋非常規(guī)矩有力。商代初期銅器花紋糙而平紋多,多為薄胎銅器。中期母模型鑄造無縫,花紋非常細致,細回紋填空,有的細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間,也填上小點點長形或方形細回紋。
商代銅器的又一特點:方圓、卣、簋、壺等,足內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網紋,網紋為菱形組合。
商代銅器上多有銅釘,這是器物鑄造后,用銅水補孔形成的。商代銅器也有用分鑄法的,但較少。如器物上的耳、獸頭,可先分別鑄好,再放在鑄器模上,在澆鑄器體時銅水便會將其與器體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在商代還沒有大、小焊接技術,以銅焊銅(即大焊)是戰(zhàn)國以后才有的。
周代銅器從鑄造工藝來看,比商代銅器粗糙,帶銘文的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盤,獸頭環(huán),平糙紋,銘文多達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紋,口下是獸面紋、夔紋,銘文達二百多字。此外銅簋、豆、等等,多數是糙紋,銘文二三十字的舉不勝舉。
春秋時代的銅器同西周銅器相近,但花紋已有所演變進化,出現了瓦棱紋、魚鱗紋、蛇紋、爬獸紋,等等。
戰(zhàn)國初期的銅器與春秋時期的類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鎏金、銀的技術和鑲嵌的技巧,在這時的青銅器物上右面發(fā)現旋工、鉚釘、打眼的痕跡,也有了雕鏨花紋及銘文的痕跡。
從古代青銅器的鑄造花紋、銘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時期的器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漸分道揚鑣了。
漢代青銅器很多都是素紋,大部分還是鑄造的,也有的花紋、銘文是用鏨子雕刻的。比如漢代的鎏金杯子、奩、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紋多是雕刻的。
漢代以后至唐代的銅器,鑄造的花紋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銅、金、銀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術。
鑒別青銅器時銅銹是關鍵 古銅器因埋藏在地下幾千年,身上長滿銅銹,故在鑒別古青銅器時銅銹就鍵陪成為鑒別的關鍵所在。現在很多古董造假商人往新的青銅器上加銹,讓很多收藏家買了贗品。那么,在鑒別青銅器時該如何看銹呢? 年代久遠的青銅器渾身布滿銹色,然而銹有真有假,識別銹、研究銹的問題就變得極為重要了。因為銹色一般包裹在一件青銅器的外層,器物上的銹如果是真的,那么這件青銅器大多可判定為真品。青銅器物的真銹硬度大、類型多樣、層次分明。 真銹,青銅器長年埋在地下,銹蝕很深,呈藍綠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銹跡斑斑。如果一件青銅器銹蝕嚴重的會出現大幅橋沒減重的現象。 硬綠銹有層次,每一層青銅器銹的顏色都不一樣,外深內淺??梢娊Y晶膜狀閃光銹體,多數屬于窖藏品或隨葬品。 另外,銹的顏色,反映出青銅器銅質地的好壞。古人有“黃銅不鎏金,鎏金是青銅”的說法。有一種“水坑”,銹色斑斕,人們習慣稱之為“七彩”,是難以仿造的銹色。“發(fā)坑”或“半發(fā)坑”的銅銹,似發(fā)酵、發(fā)泡狀,有疏松、脹裂、鼓泡、紋起等狀態(tài)。青銅器還有“泛金”或“返金”現象,但只出現在剛剛稿消蠢鑄造完成、尚未使用過就入土的青銅器上,這些青銅器幾乎全部出土于商代安陽地層中,其他地區(qū)僅見個別。還有一類銹叫“水銀古”,又稱“黑漆古”,是戰(zhàn)國至漢代的一種高技術的冶鑄工藝,是價值很高的罕見品種,在唐代末期已經失傳,到宋代幾乎絕跡,可分表層、滲透層、坯體層,黑漆古又有紅、綠、藍、白、黃等顏色。 偽青銅器銹顏色不正,有的呈“粉綠狀”,色較鮮艷。偽銹不牢固,涂顏色的銹,有毛刷痕跡及毛發(fā)遺留?;瘜W催生的銹,似深坑綠銹,有氣孔有氣味。仿造的銹必有缺陷,容易識別。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