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宮里女性頭飾一條穗子和兩條穗子的區(qū)別?
普通宮女頭上無流蘇;
高等一點的宮女如女官帶一個流蘇;
宮妃一般按品級打扮,根據(jù)所要見的人不同,帶不同式樣的流蘇。
如果對方的品級高于自己,自己的打扮就不能搶對方的風(fēng)頭,如果有皇帝在場,那么就沒有品級高低的講究。
皇子福晉與命婦進(jìn)宮皆按品級打扮,正室一般是兩側(cè)流蘇,側(cè)室一般為單側(cè)。
流蘇本指用五彩絲線做成的穗子,在清代宮廷頭飾中則是一種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飾物。而古代首飾中的“步搖”一詞更形象地定義了此種飾物——隨著佩戴者行動,走一步搖一
下,充滿了動感。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zhì)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
二、古代宮廷中女子的發(fā)飾,發(fā)型有何講究?與身份地位有關(guān)系嗎?
那是當(dāng)然的,未出嫁的姑娘頭發(fā)是披散的,反之則要盤起來,地位越高,發(fā)髻越大,或高
有關(guān),比如清朝,貴人梳把子頭不能帶流蘇,嬪只能帶一側(cè)流蘇,妃才能帶兩側(cè)流蘇
三、中國古代首飾名稱
1.臂釧:一種套在上臂的環(huán)形首飾,西漢以后盛行,樣式極多。
2.步搖: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制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滲則渣
3.宮絳:一種系在腰間的懸掛盯鄭飾物,一般配以漢服。
4.花鈿:以金叢悄、銀制成花形,蔽于臉上,是唐代較流行的一種首飾。
古代女子發(fā)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huán)、步搖、鳳冠、華盛、發(fā)鈿、扁方、梳篦等。
笄:是古人用來簪發(fā)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fā),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fā)或弁冕的。“弁”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shè)“追師”的官來進(jìn)行管理。用來固定發(fā)髻的笄叫“U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fā)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
簪:是笄的發(fā)展,同樣起固定發(fā)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制作,工藝也愈發(fā)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與簪主要區(qū)別在于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釵用來綰住頭發(fā),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fā)上。
發(fā)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乎帶,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shù)量也不盡一致,既可歲拆蘆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shù)支,視發(fā)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于鬢發(fā)之側(cè)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fā)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fā)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fā)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fā)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fā)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發(fā)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制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發(fā)連接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fā)集攏于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fā)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fā)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繡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梳篦: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并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fā)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yù)。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fā)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fēng)氣。
梳篦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齒部,梳子的齒粗而稀,篦子的齒細(xì)且密。梳篦多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貴物料制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zhì)。
鳳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
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fā)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漢桓帝時,京城洛陽流行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這些流行妝起自外戚梁冀的夫人,后來風(fēng)行全國。女人們在仿效流行妝時常愛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則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廣眉,則四方眉長半額;城中流行寬袖,則四身披一整匹長布御答。
漢魏以前,沒有關(guān)於宮廷時裝的記載。南朝時,宮廷中出現(xiàn)了寬袖熱,后妃宮女都以寬袖式的宮裝為美。直到隋、唐,宮中寬衣長袖仍是后妃宮女們喜愛不已的樣式。和寬袖在南朝盛行相比美的是窄袖衣盛行於北朝,并逐漸在隋唐時產(chǎn)生影響,進(jìn)入了隋唐后宮,甚至在唐初到盛唐時期,宮中對窄袖衣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寬袖。
南朝講求節(jié)儉的皇帝提倡窄袖衣,但隋唐盛世宮中女子喜好窄袖完全出於新奇刺激,標(biāo)新立異。窄袖衫在北朝中是男子的服飾。大唐盛世的開元、天寶年間,富貴優(yōu)裕、無所事事的宮中女子們以穿北朝男裝為時尚,一時間,窄袖衫廣為盛行。當(dāng)時,妃嬪宮女競相騎馬游樂,胡服衫便於騎馬,因而極為雍容華貴、驕弱美麗的宮中女子們所喜愛。盛唐時期是個豪情激越的時代,宮中美人們紛紛放棄紅裝而好戎裝。她們身穿男式的圓領(lǐng)袍衫,彩邊窄袖,頭裹?頭,足登軟靴,顧盼生情中頗為洋洋自得。盛唐以前的宮廷女子騎馬外出時穿的是「冪l」。冪l是一種遮蔽全身的全裝衣服。宮人們騎著馬,身穿冪l,以免被路人窺視。隋以前的北朝宮人就曾身穿冪l,騎馬出宮,唐朝初年,宮女們騎馬出宮,也是這一套裝束。到了武則天時,冪l不再在宮中盛行,代之以一種狀似雨笠的帷帽:帽檐下黑網(wǎng)至頸,用來遮擋面目。唐玄宗時,宮中女子們改戴胡帽,或者頭戴?頭,或乾脆不戴帽子,所謂靚妝露面,無復(fù)蔽障,身上穿的是一身窄袖圓領(lǐng)的胡服男裝。安史之亂后,寬衣長袖又在宮中盛行。秦以前的女子服飾是衣、裳相連。秦始皇時始令制作女式短衫。唐朝時宮人的服飾一般是上身衫襦,下身長裙。盛唐風(fēng)氣開放,宮中美人們穿上了開至半胸的窄袖和寬袖短衫。中國宮廷中女子們的裙子也是種類繁多,豐富多采。隋到唐初時,宮中風(fēng)尚窄式衣裙。盛唐時裙式日益寬大、裙上折裥密布,飄動感加強(qiáng)。當(dāng)時宮中裙子的色彩大多為紅、黃、綠鮮艷的原色。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最愛穿的便是黃裙。
武則天的女兒安樂公主是位放蕩的女子,生活侈糜,衣飾上花樣百出。安樂公主擁有兩件百鳥裙,是罕有曠世珍品。百鳥裙是采集百鳥的羽毛,由宮中尚衣局組織工匠精制而成。百鳥裙色彩燦爛,五光十色、變幻莫定,十分迷人。隋煬帝是位多情多才的皇帝,他設(shè)計了一種花籠裙,樣式美觀,宮女們非常喜愛?;ɑ\裙是用絲織成的,又薄、又透明,上面繡有花鳥圖案。
唐代宮廷中的后妃宮女都喜歡肩搭披帛,披帛上繡著各式花卉。披帛和披肩在中國宮中出現(xiàn)較早,起碼在秦代就有。秦始皇曾令宮女們身披淺黃銀滄飛云帔。唐玄宗開元年間,風(fēng)流多情的玄宗皇帝曾頒下詔令:宮中二十七世婦和寶林、御女、良人在隨侍和參加后宮宴會時,都須身披繡有圖案的披帛。唐代宮女們在端午節(jié)時,也要披較為華麗的披帛,稱為奉圣巾或續(xù)壽巾。
宋代宮中時興窄袖,但寬衣長袖仍然被視為是豪華的標(biāo)志。宋代后妃的禮服是寬衣大袖,日常生活則是穿便裝窄袖。宋代宮女的時裝服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上身窄袖短衫襦,下身是拖地長裙,一種是窄袖長衫,外套對襟背子。上衣的領(lǐng)子在宋以前大多是交領(lǐng)、右衽,宋時普及對襟式。裙裝在宋時以多褶為美。多褶裙,唐時即已盛行,宋代裙褶更多更密,稱為「千褶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后不縫合的拖地裙,稱「趕上裙」。背子是在中單加長而產(chǎn)生的。中單腋下縫合,下面有交帶,而背子則腋下不縫合,長到腳面,沒有交帶。
明代宮女的冠服沿襲宋代,紫色、團(tuán)領(lǐng)、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珠絡(luò)縫金帶紅裙。明宮中盛行一種比甲,是從元宮中繼承而來。比甲創(chuàng)於世祖皇后,無領(lǐng)無袖,前短后長,兩側(cè)開叉的地方各縫兩個襟扣(比甲,式樣如現(xiàn)行的馬甲、背心)。比甲便於騎馬,前胸后背既得保暖,臂肘活動又有余地。明代后妃宮女的常服便是寬袖衫外罩比甲。霞帔是明代皇后、嬪妃的常服。大衫霞帔是衫和霞帔的配套服飾,衫為黃色,霞帔為深青色,上面織有金云霞龍紋,有的或繡或鋪翠圈金,外飾珠玉墜了。
明代后妃宮女喜愛穿自己設(shè)計的新鮮時裝。熹宗張皇后心靈手巧,用白綾配新桑色綾,制成鶴氅式新衣,稱為霓裳羽衣。明崇禎時,宮女們競效周皇后以穿素白色的紗衫為美,用半透明的白紗衫襯出里面的紅腹,極富魅力。明末宮女愛穿海天霞色衫子,似白微紅,雅中微艷,十分迷人,連宦官也很喜愛。
武則天的女兒安樂公主武則天有兩個女兒,一個是她弄死的安靜思公主,一個是太平公主,安樂公主是中宗和韋后的女兒
金絲八寶攢珠髻,朝陽五鳳掛珠釵,赤金盤螭g珞圈,豆綠宮滌雙魚比目玫瑰配,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wù)桃\,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翡翠撒花洋縐裙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锏、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jīng)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xiàn)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看樣子,您是要寫古代文啊,推薦一本書吧《花間十六聲》作 者: 孟暉 出 版 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
講的就是古代的山水屏風(fēng),首飾衣著,化妝用品,家室擺設(shè),以及其他,完全和你的心里,情況限制,推薦至此,但愿可以幫助你。
參考資料:
其實啊,你想要的那些個華麗麗的首飾名字,可以到“紅樓夢”里找,那是一個應(yīng)有盡有啊。。。
金步搖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金釵、玉鐲,胭脂粉,
扳指
- 相關(guān)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