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
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它的作用除了固定發(fā)髻和發(fā)冠之外,還有禮儀上的用途。
笄有骨笄、玉笄、陶笄、蚌笄等,它的形狀有椎形、丁字形、圓柱形等,有的在頂部鑲嵌骨珠,有的刻有花紋,商代還有銅笄。
周代男女都用笄,其中男子固定冠帽的笄叫“衡笄”。
【簪】
簪是用來挽發(fā)髻或插在發(fā)髻上做裝飾,簪骨一般為單股。
簪除了做發(fā)飾之外,古時候亦可用作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日暮秋云陰,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p>
簪是笄發(fā)展而來,在簪頭上加以紋飾,形有鳥獸、花草、蟲魚等,并鑲有金、銀、玉、珍珠、寶石等。
【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者其他造型的發(fā)鈿,連綴著固定發(fā)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發(fā)髻上。
古代也稱女子為“裙釵”或“金釵”。
簪和釵的區(qū)別在于,簪是單股的針,而釵是雙股或多股。
【扁方】
扁方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
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只二寸。
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
這種珍貴的翡翠制作的扁方,戴時貫穿橫扁簪的發(fā)簪中,那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發(fā),強烈的對比色調(diào)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梳篦】
篦梳,又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發(fā)飾之一。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
《說文。
木部》:“梳,所以理發(fā)也。
”又“櫛”,梳比之總名也。
”段玉裁注:“疏者為梳,密者為比。
”唐羅隱《白角篦》詩:“白似瓊瑤滑似苔,隨梳伴鏡拂塵埃。
”宋陶谷《清異錄》洛陽少年崔瑜卿,多貲,喜游冶,嘗為娼女玉潤子造綠象外五色梳,費錢近二十萬。
”古人興蓄長發(fā),梳篦為每日梳理頭發(fā)的必備之物。
梳子齒距疏松一些,用于頭發(fā)的梳理;篦子的齒距的密,用來篳去發(fā)間的污垢,保持頭發(fā)清潔,不長寄生蟲,使人煥發(fā)容光。
梳篦還可以刺激頭皮神經(jīng),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并能插于發(fā)間作首飾。
【華勝】
即花勝。
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
《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fā)前為飾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 顏師古 注:“勝,婦人首飾也; 漢 代謂之華勝。
” 南朝 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p>
華勝義為華麗的首飾,華麗的頭飾。
西游記一段描寫王母形象中提到:戴華勝,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
寶蓋沓映,羽摻蔭庭。
軒砌之下,植以白環(huán)之樹,丹剛之林,空青萬條,瑤干千尋,無風(fēng)而神籟自韻,瑯瑯然皆九奏八會之音也。
神州在昆侖之東南,故爾雅云:" 西王母目下是矣。
" 又云: " 王母蓬發(fā),戴華勝。
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朵子】
首飾名。
插于鬢發(fā)處的小釵。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當(dāng)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羅為之,插五色通草蘇朵子,披淺黃藂羅衫把云母小扇子,靸蹲鳳頭履以侍從。
”清方以智《通雅·衣服》:“朵子,首飾也。
《古今注》言冠子起于始皇,今妃嬪戴芙蓉冠,插五色通草蘇朵子,即華錜鈿釵之類也?!?/p>
【抹額】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fā)箍、眉勒、腦包,為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抹額最早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創(chuàng)的避寒之物,《續(xù)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于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
”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
《新唐書·婁師德傳》:“戴紅抹額。
”《席上腐談》:“以綃縛其頭,即今之抹額也。
”在宋代的儀衛(wèi)中,如教官服幞頭紅繡抹額,招箭班的皆長腳幞頭,紫繡抹額,,就是用紅紫等色的紗絹,裹在頭上的抹額。
【步搖】
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
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其制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于發(fā)上。
《釋名。
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
”《后漢書。
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
”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唐白居易《長恨歌》:“云鬢花顏金步搖。
”宋謝逸 《蝶戀花》詞:“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顏?!?/p>
【步搖冠】
《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蟬衣,曲裾后垂交輸,冠禪纚步搖冠,飛翮之纓。
”《晉書·慕容廆載記》:“時燕代多冠步搖冠。
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fā)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
其后間訛,遂為慕容焉?!?/p>
【巾幗】
巾幗是古人使用的一種首飾,寬大似冠,高聳顯眼,內(nèi)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種新穎式樣,外緊裹一層彩色長巾而成。
這種冠飾,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圍在發(fā)際,兩側(cè)垂帶,結(jié)在項中,勒于后腦。
既不是于發(fā)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隨時取下(如脫帽),也可隨時戴上(只需系緊側(cè)帶)。
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
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
- 相關(guān)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