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個東西,真的很心傷。我一直再說郭德綱的京劇會帶歪京劇。雖然是毫無問題,但其中也透出了濃濃的無奈。因為京劇現在真的看不太到什么非常硬的角。
可能很多人要說,老生有麒派陳少云,楊派有張克,奚派張建國,譚派有譚元壽,言派任德川,馬派張學津,等等。包括,李軍,王佩瑜,朱寶光,馬長禮,楊乃彭,等等一些名家吧。旦角,也有包括梅派的李勝素,史敏,程派的張火丁,遲小秋,我對旦角了解不多,就不多講了。老旦,大家李巖鳴,王玉敏。名家袁慧琴,康靜等等?;樀拿蠌V祿,康萬生等。有這么多名角,怎么就不行了呢?
實際上,這其中的問題非常大,好的演員確實相比大眾來說衣食無憂,收入也不差。這也導致了很多演員成名之后忙于各種應酬,各種演出,真心弄藝術的時間少之又少。做角算是到頭了,想開一派,真的相距甚遠。而差的市京劇院的,很多演員確實處境堪憂,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讓很多實力派演員無法堅持下去,他們倒有時間研究京劇,可是他們沒有收入保障,為了養(yǎng)家糊口,很多人不得不放棄這行當,另謀高就。使得本就不是特別景氣的京劇界,流逝了太多的人才。
這種情況下,惡性循環(huán),越是沒有錢,越是學的人少,越是沒有人才,越是出不了戲,越是出不了戲,越是市場不好。長此以往,真的,要出大問題。別說發(fā)揚了,估計連傳承也會一天天的敗落。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國家開始了基礎的建設,從小開始培養(yǎng)演員,開始扶持保護這門藝術。希望通過一定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人才培養(yǎng),能夠再創(chuàng)輝煌,出一些真正的大師,衍生新的流派。
而且,現在像裴艷玲他們也開始籌備商演,用票房說話。裴老才是真正的京劇大拿,雖然是梆子出生,但是她的京劇絕對不含糊,俊俏的緊,她對于藝術,也是真的嚴苛。我想她挑班,會有好的效果。期待越來越多的劇團自負盈虧,有動力有壓力,出角,出大師,不是不可能的。
加油京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明白兩個問題,一是何謂“當代”?也就當代指的是那個時間段。是指現在健在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還是建國之后,抑或是改革開放之后。不同的定義,會有不同的內容。二是,何謂“大師”,不同的定義,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先說“大師”,現在,被稱為大師的有很多。多了,就不值錢了。什么是大師?恐怕誰也沒有確切的定義。我們可以按戲劇形成流派的特點來比照一下。演員形成流派,一般公認的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有著不同于他人的個性特點,二是這種特點為廣大觀眾所普遍認同,三是有人傳承。比如京劇梅派的特點,就是雍榮華貴,中正平和。這一點,為觀眾們廣泛認同。梅派有許多傳人。比如杜近芳,言慧珠,梅葆玖等。
流派的形成,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結果。以此而論,能稱為京劇大師的人,必然是在京劇的發(fā)展中,做出貢獻的人。他們必須有精湛的藝術功力,除此之外,還要對京劇的藝術形成和表現手法有所創(chuàng)新。他們創(chuàng)新的結果還要為觀眾所接受,成為藝術新的表現形式。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為大師。
京劇從徽班進京算起,才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曾經有過大師輩出的階段。有名的比如程長庚,譚鑫培等,他們能成為大師,除了對前輩藝術的傳承之外,更重要的是藝術創(chuàng)新。到余叔巖時代,有了四大須生,先是“余言高馬”,后到“馬譚奚楊”,這是京劇史上群雄并起,大師名家輩出的時候。所有形成流派的人物,都是宗師級的人物。前后“四大須生”的七位老先生,都可稱之為大師級的人物。
在“四大須生”之后,又有了“四大名旦”。之所以,須生在前,名旦在后,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傳統(tǒng)社會是男權社會,戲劇故事中的主角是以男性為主的,所以,才有四大須生。而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女性的權力逐漸提高。女性角色在戲劇中的分量不斷增加,也正因此,才有了京劇中的“四大名旦”。
梅蘭芳能成為一代宗師,四大名旦之首,與他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直接相聯系。以前,戲劇表現形式是,男角唱的時候,女角是坐著不動的。梅蘭芳的合作者齊如山是留過洋的學者,看過西方戲劇,建議梅蘭芳借鑒西方戲劇的表現形式。于是,梅蘭芳在演《武家坡》薛平貴在窯外唱的時候,他就加了進動作,表現王寶釧的內心活動。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良好的反響。這就是創(chuàng)新。正是有了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京劇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完備。
與梅蘭芳同時的“四大名旦”,都是這種具有精湛的藝術修養(yǎng),又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四大名旦之后,又有“四小名旦”之稱。他們也是當時京劇行中的皎皎者。但最終形成自己流派,與四大名旦并駕齊驅的,只有張君秋的張派一家。
建國之后形成流派的,除了張派之外,還有趙燕俠的“趙派”,關肅霜的“關派”。但這兩派的影響力比起張派來,似乎差了不少。
張趙關的形成流派,都與創(chuàng)新有關。張派是在梅的基礎上,揉進四大名旦中其它幾派的優(yōu)點,而形成的。關肅霜,趙燕俠都是天才的藝術家。她們都是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豐富了旦角的表現形式。比如,以前的旦角中的青衣,只能表演性格比較沉穩(wěn)的人物?;ǖ┍憩F比較活潑的人物,武旦表現女性英武的形象,人物性格是單一的。梅蘭芳創(chuàng)造了花衫的行當,其實就是把大青衣和武旦合在一個人的身上。比如《穆桂英掛帥》就是這樣。
關肅霜的《鐵弓緣》中,女主角陳秀英出場的時候,是花旦,上陣打仗的時候是武旦,僑裝改扮之后,是武小生。這樣,在一個人物身上,體現出性格的多樣性,身份的多樣性。因此,像《鐵弓緣》這樣的戲,沒有多方面跨行當的藝術才能,是演不了的?;蛟S這也是關派、趙派不如張派紅火的原因之一。
關肅霜的《鐵弓緣》
《辛安驛》
到現在,有許多京劇從業(yè)者,在傳承著我們的國粹文化。當代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中,藝術精湛,藝德高尚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梅派的李勝素,史依弘,馬派的朱強,譚派的譚元壽、譚孝增,裘派的孟廣祿,袁派的楊赤等等,都是很優(yōu)秀的京劇演員,表演藝術家,但說到大師,恐怕很難稱的上了。
當代京劇沒有大師,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會是無限的。京劇到梅蘭芳張君秋的時代,基本上已經到頂峰了。他的藝術形式已經很完備了,很難再有所創(chuàng)新了?,F在的藝術家能把大師的藝術傳承下去,已經就很不錯了。要想超越,已經是千難萬難了。
我們希望未來還會有京劇藝術大師的出現。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