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鄖西美女聯系電話
鄖西縣,湖北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這座城市有著許多的文化古城,但是有著這樣的一個縣,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它的名字,那就是鄖西縣,它是我國最早的美女之鄉(xiāng),牛郎織女的發(fā)源地,也是湖北省美女最多的一個縣。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地扼秦楚要沖,素稱“秦之咽喉,楚之門戶”。
另外還有崇陽縣和通城縣!
2. 鄖西美女最多的地方
一般般吧
3. 鄖西縣美女之鄉(xiāng)
展開全部
第一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周王朝,是在滅殷商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奴隸制國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國,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時間鎮(zhèn)壓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后,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于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專用木板鋪設的道路,稱“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舊族再造反。
田仆,就是負責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屬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職,隸屬于夏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田仆,掌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仆上士十有二人?!?/p>
在田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仆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諸多姓氏史籍中所說的“媯完之后始有田氏”,完全是錯誤的,該支田氏就遠早于媯陳之田。
第二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于今天的農業(yè)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最高長官稱田正,亦稱稷,由王族貴胄擔當,下屬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還設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統(tǒng)一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轄的官衙。
后世歷朝歷代所稱的“社稷”,就是由此而來:社,宗廟也,稷,田正也,合稱就是整個王朝、國家的象征。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為田官之長?!焙髞?,在東周時期各諸侯大國亦仿設有類似的官職,但皆稱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記載:“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p>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亦遠早于媯陳之田。
第三個淵源: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媯滿之后媯完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媯完于田地,其后子孫以地為氏,稱田氏。
相傳,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媯汭河(今山西永濟,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以居地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媯姓。
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后,建立了周王朝,為了穩(wěn)定前朝遺民,鞏固政權和統(tǒng)治,便大肆追封前朝歷代圣王的后人。
周武王找到了帝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世孫媯滿之后,封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陳胡公。
到了春秋初期,陳桓公媯鮑的弟弟媯佗(媯躍)在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陳桓公死后,殺死了太子媯免,自立為陳厲公。太子媯免的兩個弟弟合謀報殺兄之仇,就在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趁陳厲公去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二人相繼為國君,就是陳莊公媯林和陳宣公媯杵臼。
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于是就在周惠王姬閬五年(公元前672年)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媯御寇殺了。陳厲公有個兒子叫陳完(媯滿的第十世孫),他同媯御寇的私人交情非常好。在媯御寇被殺后,陳完怕被株連,便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姜小白接納了陳完,還賜田與他。陳完因避難到齊國后,不愿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氏,而且在春秋時期“陳”、“田”二字音近,遂指齊桓公所賜之田為姓氏,改稱田氏,讀音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在史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痹谑芳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分幸卜Q:“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采于田,又為田氏?!苯窈幽鲜〔┪镌貉芯繂T石曉霆在《田姓的起源與發(fā)展》一文中也說:“陳完為避禍逃亡齊國,齊桓公封他于田,陳完以地為氏,改稱田氏,田完成為田姓始祖?!?/p>
后世的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東漢學者應劭曾注指:“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則田是地名,未詳其處?!痹谄渌黝愂芳校矝]有明確指出陳完的“田”在何處,顯然,其“田”并非一處食邑,而僅僅是一塊可供果腹的田地。不過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陳完年輕有為,遂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當有一份俸祿可享。
盡管“田”的具體地理位置無考,后人還是傾向于該支田氏源出陳完受田為氏之說。因為齊國歷史上有姜季子“食采于崔,遂為崔氏”等先例。
今有學者因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沒有“田邑”之地而否定“田”的存在,這是值得商榷和深入研究的。其實,齊桓公賜予陳完的本來就是“田”而非“邑”。“田”與“邑”是兩種形態(tài)迥異的賞賜實體,早在金文中即有頗多賜“田”記載,例如在《左傳》、《公羊傳》等古籍中,賜“田”、 賜“邑”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但都是分別予以記載的。
田氏家族傳至田完之第八世孫田和,出任齊國相國,他大權在握,在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三年,田齊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將腐朽沒落的齊康公放逐到海邊去捉螃蟹吃,田和自立為君,于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齊”事件。
近有學者袁林在《“田”與“邑”比較研究》一文中說: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田”僅僅是剝削者從被剝削者那里獲取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的一種憑借,對其耕地既不關心,也不干預。
實際上,“田”在兩周時期既是度量土地面積的一種單位,也是有形物質財產的代稱。如在典籍《管子·乘馬》中就有記載:“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比毡緦W者豬飼彥博注:“制,十畝;田,五十畝?!睂W者唐蘭在注解金文中“田幾田”之銘時說:“上一‘田’字是名詞,指農田;下一‘田’字,是田畝的量詞。”在典籍《考工記·匠人》中記載:“田首倍之。田,一夫之所佃百畝,方百步地?!痹诘浼秶Z·魯語》中記載:“季康子欲以田賦。田,一井也。”作為量詞的“田”,即一夫所能耕之土地。
而“邑”的度量標準是戶,比“田”要大得多。如在典籍《國語·齊語》中記載有“管仲制鄙三十家為邑?!卑匆灰厝?,每家兩夫,每夫受田一百畝計算,一邑至少應占耕地六十田,即六千畝以上。當然,兩周時期的“畝”與今之“畝”在面積上有所不同,關鍵區(qū)別在于丈量的量綱標準上。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翰在研究周原遺址出土的各器群后,在《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中明確指出:“周原遺址地區(qū)只是這些貴族家族居址所在,是其親族成員生活區(qū),而其主要封土(土田、私邑)及屬民并不在這里?!?/p>
陳完逃入齊國時,正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改革社會行政組織,推行“叁其國而伍其鄙”和“士農工商四民分業(yè)定居”的時期,他規(guī)定“處士必于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把士農工商分別安排在有利于他們生產、生活的“社區(qū)”居住。照此推論,陳完的居邑也并非在“田”。
因此,齊桓公賜予陳完的“田”,只是一定數量有形物質(薪俸、財務)的表現形式,并非居住之地,亦非一定數量或面積的土地。關于這一點,本書完全贊成學者王景甫的意見。
第四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guī)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
“許”,賦也,愿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禮之田也。這在史籍《左傳·隱公八年》中就有記載:“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許田,魯國朝宿之邑?!?/p>
在兩周時期的各朝代,許田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但總體在靠近泰山的今山東曲阜、泰安一帶,歷代皆有專門的官吏、仆役們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許田”之稱一直沿用到兩晉之際。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仆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為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后裔子孫后引衍為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媯陳之田無任何關聯。
第五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桑蠶和絲紡織業(yè)發(fā)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東北部地區(qū),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于桑田。桑田,虢地。”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其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虢叔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
虢仲、虢叔都是周文王姬昌之弟。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原西虢),這是虢叔的后代隨周平王東遷后建立的國家。
東虢國于周平王姬宜臼四年(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姬滑突所滅。西虢東遷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國,于周莊王姬佗十年(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嬴舛所滅。
東遷后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于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到了周惠王姬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因不斷受到南下推進發(fā)展的犬戎民族之侵擾,虢國君主虢公率軍主動出擊犬戎。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虢國又在桑田再次擊敗了入侵的犬戎。
在春秋初期,晉獻公姬詭諸積極擴軍,竭力拓展晉國疆土,他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但當時的虞國(今山西平陸)鄰近虢國的北境,為攻虢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會聯合起來抗晉,遂采用大夫旬息的“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再伺機滅虞國。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國。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愿作攻虢國的先鋒。
當年夏季,晉、虞聯軍攻下了虢國重鎮(zhèn)下陽(今山西平陸),使晉國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到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姬詭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又故計重演向虞國借道。虞國大夫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兩國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再答應借道。但虞公昏聵地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農歷10月17日,晉軍開始圍攻虢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到了農歷12月1日破城滅虢。后晉軍班師暫住虢國休整,乘虞國不備,發(fā)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收回了美女、駿馬。這就是著名的“假途滅虢”歷史典故的來由。
虢國滅亡后,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于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桑田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六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后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田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七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于新田。”
周簡王姬夷二年(公元前584年)農歷4月,晉景公姬孺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今山西侯馬西北城),位于臨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guī)X,南有絳山,均為中條山余脈。汾河在侯馬市西北從東北向西南流過,澮河在市南自東向西流過,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原地帶,號稱“旱碼頭”。清乾隆二十三年撰著的《曲沃縣志》和清嘉慶二年撰著的《續(xù)修曲沃縣志》中,皆稱“新田故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其地也,絳山為屏,峨嵋列峙,澮繞于前,汾環(huán)于右”。曲沃西南距侯馬為十五公里,今侯馬為春秋時晉國新田,遺址被發(fā)現于1952年,至今仍在繼續(xù)發(fā)掘整理中,當無可疑。
晉國在新田立都,傳位十三世,歷時二百十六年。其間,晉國曾保持了一百余年的“中原盟主”地位。
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新田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引發(fā)了靖難之禍。
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曾問黃湜:“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么辦?”黃湜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六師監(jiān)之,誰能抵擋?漢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后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 敝煸蕿墒瞧溲?。此后,每呼黃湜,必尊稱黃先生。
朱允炆繼位為明惠帝之后,任命黃湜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明惠帝有意削藩,黃湜便與齊泰計議。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黃湜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弊詈簏S湜的意見被采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后被削藩。朝廷用黃湜和齊泰的計謀,調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帶調動軍隊以監(jiān)視燕王。
燕王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借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湜卻說:“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苯Y果朱棣三子獲準回去。不久朱棣便在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農歷7月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明惠帝派老將耿炳文討伐,初戰(zhàn)不利。
后來明惠帝聽從黃湜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現得更令人失望,屢戰(zhàn)屢敗,損失數十萬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戰(zhàn)敗之時,上書朝廷,大力批評黃湜和齊泰,明惠帝無奈便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濟南戰(zhàn)敗后被撤換,明惠帝赦免了他,黃湜哭著請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沒有接納,黃湜便說:“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當盛庸在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農歷12月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大破燕軍后,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農歷1月又恢復了黃湜、齊泰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不久的農歷3月盛庸于夾河(今湖北鄖西夾河鎮(zhèn))戰(zhàn)敗之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明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湜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黃湜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黃湜密謀繼續(xù)反抗朱棣,行蹤被人告發(fā),因而被捕。
燕王朱棣親自審問黃湜。黃湜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并禍及滿門,株連十族,家屬被殺六十五人,異姓致死者五十四人,外親四百余人皆充軍。唯其子黃彥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說昆山話,才幸免于死。后收黃湜遺骨葬于昆山縣馬鞍山下(今江蘇昆山),直到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始得昭雪。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他的兒子黃彥修為避禍改名換姓為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咸寧一帶,其后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九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并州匈奴,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許多史書記載:“并州田氏源出匈奴?!逼鋵?,并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所謂匈奴田氏,起源于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過程。
秦昭襄王贏則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軍大將蒙武率軍攻打齊國,一舉占領齊國九座城池。部分齊國田氏貴族紛紛北逃,與狄人匯合。從此在秦、漢史籍中皆稱這一部分田氏族人為“狄人”,就是后來的匈奴民族中的田氏。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統(tǒng)一六國后,稱秦始皇。其時北部地區(qū)面臨少數民族匈奴的威脅,這就為蒙武的兒子蒙恬永垂青史提供了機會。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派遣蒙恬出擊匈奴,直接原因并不是因為匈奴侵擾秦朝,其實當時的匈奴民族還沒有力量與強大的秦王朝抗衡,而是因為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燕國人盧生在向秦始皇獻的一本圖書中寫到了“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大怒,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蒙恬不負秦始皇所托,非常輕松地就擊敗了匈奴,順利地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qū)(河套一帶)。為此蒙恬戍邊抗擊匈奴長達十多年。為了保衛(wèi)中原地區(qū)免遭匈奴的掠奪,蒙恬采取諸多措施防御,他以黃河天險為要塞屏障,沿黃河修建四十四座城池駐兵防守。然后根據山險地形,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修筑了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的著名的萬里長城。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還修建了一條自咸陽到九原長達一千多里的大馳道,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鞏固北方統(tǒng)治,實際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與北方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
這些耗費巨大的工程雖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樣也是引起亡秦農民大起義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點是秦始皇和蒙恬根本沒想到的。
一直到東漢王朝時期,班固在史籍《漢書》中還記載當時漢王劉邦與秦朝大將章邯爭戰(zhàn)時期:“田儋,狄人也,故齊王田氏之族也。”秦末天下大亂,那些戰(zhàn)國諸侯的后人當然爭著要復國,齊國故地的田儋首先行動,自立為齊王。秦將章邯攻打魏王咎于臨濟,田儋帶兵去解圍,結果被章邯軍突襲,田儋戰(zhàn)死。
后來,班固在《漢書》中將田儋列為狄族,歸為匈奴一系,因此被后世歸為并州匈奴族。
其實,該支田氏依然為媯姓田氏,并非為匈奴民族,正確讀音仍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第十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塔日阿沁氏,漢義就是“農夫”,因此冠漢姓為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一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罕楚哈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金阿不哈氏族,滿語為Hancuha Hala,世居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田氏。
⑵.滿族田佳氏,滿語為Ti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今遼寧沈陽),后多冠漢姓為田氏。
滿族田氏讀音皆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二個淵源: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qū)域。從考古發(fā)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qū)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qū)設置了郡縣。公元八~十三世紀,蒼洱地區(qū)先后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yè)生產,農業(yè)發(fā)展水平較高。
白族人在歷史上自稱“白子”、“白伙”、“白尼”、“白王”、“白史”等,漢意即為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其民族名稱為白族。
白族主要居住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縣。白族人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三種方言。絕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語言,并通曉漢語。白族人民從唐朝開始曾經使用過以漢字為基礎的方塊白文,以記錄白語。由于漢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長期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所以白語里含有大量漢語詞匯,漢文很早就成為白族通行的文字。
白族崇拜社神本主,信仰佛教,有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yī)學、文學等領域,白族都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優(yōu)秀作品。
民國年間的《沿河縣志》引《田氏宗譜》記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黔中夷苗屢叛,大臣蘇威保奏田宗顯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誥封為國公節(jié)度使之職。旋陜西天鵝山白蓮教金頭和尚為亂,調宗顯往征,兵至天鵝山與賊戰(zhàn),賊敗奔四川、成都。宗顯追至,賊復敗走渝城朝天門,潛往小河,追及復戰(zhàn),賊又敗。兵至漆地安營,訪賊至石馬,問往民何地,民以石馬即庸州答之,宗顯詳觀地形,山環(huán)水抱,下居焉。迨賊授首,奉命鎮(zhèn)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為宣慰榮祿節(jié)度使金龍護國公,子孫世襲宣慰職,軍民兩管。”
在歷史文獻《思南府志·地理志》中記載:“田氏,田媯姓,世為京兆人。昔武王封舜之后于陳。春秋時,陳公子完如齊,子孫大食采于田而氏。厥后……唐有天下,始祖克昌陟巴峽,絕志宦游,從事商賈,僑寄日久,遂卜筑于思州,安土占籍,民于南鄙。”在后來的“趕苗拓業(yè)”時期,縣境少數民族或被殺或隱姓流亡,或深匿辟荒野嶺,加之長期的封建王朝民族歧視政策的不平等待遇,對少數民族抗暴斗爭的血腥鎮(zhèn)壓,以致族稱湮沒 。
田宗顯之族的勢力,在唐朝初期借助當時的羈縻政策,手握重兵,東伐西討,開拓疆土,逐漸發(fā)展壯大,成了湘黔川邊的大姓豪酋。由思州一帶東下入湘。田宗顯第四世孫田克昌“數年能以威恩振服南邊夷人,朝廷因父功,褒授義軍兵怪使,擢用令掌一方事,為大首領?!碧朴缆∧觊g,田克昌以現沱江鎮(zhèn)為“五峒”中心,修土圍城堡,建立衙門,爾撫之“五峒”斯土,撫化“五峒”之“夷民”。后至宋徽宗重和年,田宗顯第十四孫田佑恭,陛任武功大夫、團練觀察使、開府義同三司、少師思國公,因“撫”蠻功勛卓著,還被欽賜十字宗派,堂聯兩幅。其中一幅為:“宦流齊國勛臣邑,世守沱江宰相家”,予以錦表。其后裔沿承世襲,而世守斯土,世代土官,故其族被尊稱為“官府田”。
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為奉寧軍承宣使知思州軍事土著首領田佑恭加授貴州防御使銜,“貴州”才成為行政區(qū)劃的名稱。但當時的“貴州”僅限于今貴陽一帶。
白族田氏,祖先原為漢族,原籍陜西,明朝時期隨沐國公入駐貴州東南地區(qū),在長期的軍墾過程中融入白族,清朝時期世為貴州思南府、湖南鳳凰五寨軍民長官司土司,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4. 鄖西縣美女
牛郎織女傳說源自鄖西天河 湖北省鄖西縣中部,有一條由北朝南流向的蜿蜒河流,叫天河。 天河是鄖西境內的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河叫天河的地方,它在世界地圖之上獨享“天河”之名,鄖西的天河,流淌美麗的傳說。 古老天河在鄖西,七夕傳說源天河。牛郎織女的傳說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這個傳說始終和七夕節(jié)相連,七夕坐看牽??椗牵敲耖g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天河鵲橋相會之時,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
5. 鄖西縣哪里高素質美女
第一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周王朝,是在滅殷商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奴隸制國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國,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時間鎮(zhèn)壓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后,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于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專用木板鋪設的道路,稱“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舊族再造反。
田仆,就是負責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屬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職,隸屬于夏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田仆,掌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仆上士十有二人?!?/p>
在田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仆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諸多姓氏史籍中所說的“媯完之后始有田氏”,完全是錯誤的,該支田氏就遠早于媯陳之田。
第二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于今天的農業(yè)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最高長官稱田正,亦稱稷,由王族貴胄擔當,下屬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還設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統(tǒng)一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轄的官衙。
后世歷朝歷代所稱的“社稷”,就是由此而來:社,宗廟也,稷,田正也,合稱就是整個王朝、國家的象征。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為田官之長?!焙髞?,在東周時期各諸侯大國亦仿設有類似的官職,但皆稱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記載:“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p>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亦遠早于媯陳之田。
第三個淵源: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媯滿之后媯完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及、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媯完于田地,其后子孫以地為氏,稱田氏。
相傳,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媯汭河(今山西永濟,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以居地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媯姓。
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后,建立了周王朝,為了穩(wěn)定前朝遺民,鞏固政權和統(tǒng)治,便大肆追封前朝歷代圣王的后人。
周武王找到了帝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世孫媯滿之后,封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陳胡公。
到了春秋初期,陳桓公媯鮑的弟弟媯佗(媯躍)在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陳桓公死后,殺死了太子媯免,自立為陳厲公。太子媯免的兩個弟弟合謀報殺兄之仇,就在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趁陳厲公去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二人相繼為國君,就是陳莊公媯林和陳宣公媯杵臼。
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于是就在周惠王姬閬五年(公元前672年)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媯御寇殺了。陳厲公有個兒子叫陳完(媯滿的第十世孫),他同媯御寇的私人交情非常好。在媯御寇被殺后,陳完怕被株連,便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姜小白接納了陳完,還賜田與他。陳完因避難到齊國后,不愿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氏,而且在春秋時期“陳”、“田”二字音近,遂指齊桓公所賜之田為姓氏,改稱田氏,讀音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在史籍中記載:“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痹谑芳幸卜Q:“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采于田,又為田氏?!苯窈幽鲜〔┪镌貉芯繂T石曉霆在一文中也說:“陳完為避禍逃亡齊國,齊桓公封他于田,陳完以地為氏,改稱田氏,田完成為田姓始祖?!?/p>
后世的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東漢學者應劭曾注指:“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則田是地名,未詳其處?!痹谄渌黝愂芳?,也沒有明確指出陳完的“田”在何處,顯然,其“田”并非一處食邑,而僅僅是一塊可供果腹的田地。不過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陳完年輕有為,遂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當有一份俸祿可享。
盡管“田”的具體地理位置無考,后人還是傾向于該支田氏源出陳完受田為氏之說。因為齊國歷史上有姜季子“食采于崔,遂為崔氏”等先例。
今有學者因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沒有“田邑”之地而否定“田”的存在,這是值得商榷和深入研究的。其實,齊桓公賜予陳完的本來就是“田”而非“邑”。“田”與“邑”是兩種形態(tài)迥異的賞賜實體,早在金文中即有頗多賜“田”記載,例如在、等古籍中,賜“田”、 賜“邑”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但都是分別予以記載的。
田氏家族傳至田完之第八世孫田和,出任齊國相國,他大權在握,在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三年,田齊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將腐朽沒落的齊康公放逐到海邊去捉螃蟹吃,田和自立為君,于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齊”事件。
近有學者袁林在一文中說: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田”僅僅是剝削者從被剝削者那里獲取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的一種憑借,對其耕地既不關心,也不干預。
實際上,“田”在兩周時期既是度量土地面積的一種單位,也是有形物質財產的代稱。如在典籍《管子·乘馬》中就有記載:“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日本學者豬飼彥博注:“制,十畝;田,五十畝?!睂W者唐蘭在注解金文中“田幾田”之銘時說:“上一‘田’字是名詞,指農田;下一‘田’字,是田畝的量詞?!痹诘浼犊脊び洝そ橙恕分杏涊d:“田首倍之。田,一夫之所佃百畝,方百步地?!痹诘浼秶Z·魯語》中記載:“季康子欲以田賦。田,一井也?!弊鳛榱吭~的“田”,即一夫所能耕之土地。
而“邑”的度量標準是戶,比“田”要大得多。如在典籍《國語·齊語》中記載有“管仲制鄙三十家為邑?!卑匆灰厝?,每家兩夫,每夫受田一百畝計算,一邑至少應占耕地六十田,即六千畝以上。當然,兩周時期的“畝”與今之“畝”在面積上有所不同,關鍵區(qū)別在于丈量的量綱標準上。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翰在研究周原遺址出土的各器群后,在《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中明確指出:“周原遺址地區(qū)只是這些貴族家族居址所在,是其親族成員生活區(qū),而其主要封土(土田、私邑)及屬民并不在這里?!?/p>
陳完逃入齊國時,正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改革社會行政組織,推行“叁其國而伍其鄙”和“士農工商四民分業(yè)定居”的時期,他規(guī)定“處士必于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把士農工商分別安排在有利于他們生產、生活的“社區(qū)”居住。照此推論,陳完的居邑也并非在“田”。
因此,齊桓公賜予陳完的“田”,只是一定數量有形物質(薪俸、財務)的表現形式,并非居住之地,亦非一定數量或面積的土地。關于這一點,本書完全贊成學者王景甫的意見。
第四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guī)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
“許”,賦也,愿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禮之田也。這在史籍《左傳·隱公八年》中就有記載:“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許田,魯國朝宿之邑。”
在兩周時期的各朝代,許田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但總體在靠近泰山的今山東曲阜、泰安一帶,歷代皆有專門的官吏、仆役們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霸S田”之稱一直沿用到兩晉之際。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仆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為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后裔子孫后引衍為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媯陳之田無任何關聯。
第五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桑蠶和絲紡織業(yè)發(fā)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東北部地區(qū),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于桑田。桑田,虢地?!?/p>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其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虢叔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
虢仲、虢叔都是周文王姬昌之弟。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原西虢),這是虢叔的后代隨周平王東遷后建立的國家。
東虢國于周平王姬宜臼四年(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姬滑突所滅。西虢東遷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國,于周莊王姬佗十年(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嬴舛所滅。
東遷后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于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到了周惠王姬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因不斷受到南下推進發(fā)展的犬戎民族之侵擾,虢國君主虢公率軍主動出擊犬戎。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虢國又在桑田再次擊敗了入侵的犬戎。
在春秋初期,晉獻公姬詭諸積極擴軍,竭力拓展晉國疆土,他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但當時的虞國(今山西平陸)鄰近虢國的北境,為攻虢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會聯合起來抗晉,遂采用大夫旬息的“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再伺機滅虞國。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國。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愿作攻虢國的先鋒。
當年夏季,晉、虞聯軍攻下了虢國重鎮(zhèn)下陽(今山西平陸),使晉國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到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姬詭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又故計重演向虞國借道。虞國大夫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兩國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再答應借道。但虞公昏聵地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農歷10月17日,晉軍開始圍攻虢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到了農歷12月1日破城滅虢。后晉軍班師暫住虢國休整,乘虞國不備,發(fā)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收回了美女、駿馬。這就是著名的“假途滅虢”歷史典故的來由。
虢國滅亡后,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于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桑田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六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p>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后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田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七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于新田?!?/p>
周簡王姬夷二年(公元前584年)農歷4月,晉景公姬孺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今山西侯馬西北城),位于臨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guī)X,南有絳山,均為中條山余脈。汾河在侯馬市西北從東北向西南流過,澮河在市南自東向西流過,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原地帶,號稱“旱碼頭”。清乾隆二十三年撰著的《曲沃縣志》和清嘉慶二年撰著的《續(xù)修曲沃縣志》中,皆稱“新田故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其地也,絳山為屏,峨嵋列峙,澮繞于前,汾環(huán)于右”。曲沃西南距侯馬為十五公里,今侯馬為春秋時晉國新田,遺址被發(fā)現于1952年,至今仍在繼續(xù)發(fā)掘整理中,當無可疑。
晉國在新田立都,傳位十三世,歷時二百十六年。其間,晉國曾保持了一百余年的“中原盟主”地位。
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新田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引發(fā)了靖難之禍。
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曾問黃湜:“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么辦?”黃湜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六師監(jiān)之,誰能抵擋?漢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后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朱允炆是其言。此后,每呼黃湜,必尊稱黃先生。
朱允炆繼位為明惠帝之后,任命黃湜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明惠帝有意削藩,黃湜便與齊泰計議。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黃湜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最后黃湜的意見被采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后被削藩。朝廷用黃湜和齊泰的計謀,調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帶調動軍隊以監(jiān)視燕王。
燕王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借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湜卻說:“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苯Y果朱棣三子獲準回去。不久朱棣便在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農歷7月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明惠帝派老將耿炳文討伐,初戰(zhàn)不利。
后來明惠帝聽從黃湜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現得更令人失望,屢戰(zhàn)屢敗,損失數十萬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戰(zhàn)敗之時,上書朝廷,大力批評黃湜和齊泰,明惠帝無奈便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濟南戰(zhàn)敗后被撤換,明惠帝赦免了他,黃湜哭著請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沒有接納,黃湜便說:“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當盛庸在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農歷12月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大破燕軍后,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農歷1月又恢復了黃湜、齊泰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不久的農歷3月盛庸于夾河(今湖北鄖西夾河鎮(zhèn))戰(zhàn)敗之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明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湜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黃湜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黃湜密謀繼續(xù)反抗朱棣,行蹤被人告發(fā),因而被捕。
燕王朱棣親自審問黃湜。黃湜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并禍及滿門,株連十族,家屬被殺六十五人,異姓致死者五十四人,外親四百余人皆充軍。唯其子黃彥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說昆山話,才幸免于死。后收黃湜遺骨葬于昆山縣馬鞍山下(今江蘇昆山),直到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始得昭雪。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他的兒子黃彥修為避禍改名換姓為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咸寧一帶,其后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九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并州匈奴,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許多史書記載:“并州田氏源出匈奴?!逼鋵?,并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所謂匈奴田氏,起源于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過程。
秦昭襄王贏則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軍大將蒙武率軍攻打齊國,一舉占領齊國九座城池。部分齊國田氏貴族紛紛北逃,與狄人匯合。從此在秦、漢史籍中皆稱這一部分田氏族人為“狄人”,就是后來的匈奴民族中的田氏。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統(tǒng)一六國后,稱秦始皇。其時北部地區(qū)面臨少數民族匈奴的威脅,這就為蒙武的兒子蒙恬永垂青史提供了機會。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派遣蒙恬出擊匈奴,直接原因并不是因為匈奴侵擾秦朝,其實當時的匈奴民族還沒有力量與強大的秦王朝抗衡,而是因為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燕國人盧生在向秦始皇獻的一本圖書中寫到了“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大怒,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蒙恬不負秦始皇所托,非常輕松地就擊敗了匈奴,順利地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qū)(河套一帶)。為此蒙恬戍邊抗擊匈奴長達十多年。為了保衛(wèi)中原地區(qū)免遭匈奴的掠奪,蒙恬采取諸多措施防御,他以黃河天險為要塞屏障,沿黃河修建四十四座城池駐兵防守。然后根據山險地形,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修筑了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的著名的萬里長城。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還修建了一條自咸陽到九原長達一千多里的大馳道,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鞏固北方統(tǒng)治,實際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與北方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
這些耗費巨大的工程雖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樣也是引起亡秦農民大起義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點是秦始皇和蒙恬根本沒想到的。
一直到東漢王朝時期,班固在史籍《漢書》中還記載當時漢王劉邦與秦朝大將章邯爭戰(zhàn)時期:“田儋,狄人也,故齊王田氏之族也?!鼻啬┨煜麓髞y,那些戰(zhàn)國諸侯的后人當然爭著要復國,齊國故地的田儋首先行動,自立為齊王。秦將章邯攻打魏王咎于臨濟,田儋帶兵去解圍,結果被章邯軍突襲,田儋戰(zhàn)死。
后來,班固在《漢書》中將田儋列為狄族,歸為匈奴一系,因此被后世歸為并州匈奴族。
其實,該支田氏依然為媯姓田氏,并非為匈奴民族,正確讀音仍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第十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塔日阿沁氏,漢義就是“農夫”,因此冠漢姓為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一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罕楚哈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金阿不哈氏族,滿語為Hancuha Hala,世居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田氏。
⑵.滿族田佳氏,滿語為Ti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今遼寧沈陽),后多冠漢姓為田氏。
滿族田氏讀音皆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二個淵源: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qū)域。從考古發(fā)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qū)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qū)設置了郡縣。公元八~十三世紀,蒼洱地區(qū)先后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yè)生產,農業(yè)發(fā)展水平較高。
白族人在歷史上自稱“白子”、“白伙”、“白尼”、“白王”、“白史”等,漢意即為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其民族名稱為白族。
白族主要居住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縣。白族人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三種方言。絕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語言,并通曉漢語。白族人民從唐朝開始曾經使用過以漢字為基礎的方塊白文,以記錄白語。由于漢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長期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所以白語里含有大量漢語詞匯,漢文很早就成為白族通行的文字。
白族崇拜社神本主,信仰佛教,有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yī)學、文學等領域,白族都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優(yōu)秀作品。
民國年間的《沿河縣志》引《田氏宗譜》記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黔中夷苗屢叛,大臣蘇威保奏田宗顯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誥封為國公節(jié)度使之職。旋陜西天鵝山白蓮教金頭和尚為亂,調宗顯往征,兵至天鵝山與賊戰(zhàn),賊敗奔四川、成都。宗顯追至,賊復敗走渝城朝天門,潛往小河,追及復戰(zhàn),賊又敗。兵至漆地安營,訪賊至石馬,問往民何地,民以石馬即庸州答之,宗顯詳觀地形,山環(huán)水抱,下居焉。迨賊授首,奉命鎮(zhèn)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為宣慰榮祿節(jié)度使金龍護國公,子孫世襲宣慰職,軍民兩管?!?/p>
在歷史文獻《思南府志·地理志》中記載:“田氏,田媯姓,世為京兆人。昔武王封舜之后于陳。春秋時,陳公子完如齊,子孫大食采于田而氏。厥后……唐有天下,始祖克昌陟巴峽,絕志宦游,從事商賈,僑寄日久,遂卜筑于思州,安土占籍,民于南鄙?!痹诤髞淼摹摆s苗拓業(yè)”時期,縣境少數民族或被殺或隱姓流亡,或深匿辟荒野嶺,加之長期的封建王朝民族歧視政策的不平等待遇,對少數民族抗暴斗爭的血腥鎮(zhèn)壓,以致族稱湮沒 。
田宗顯之族的勢力,在唐朝初期借助當時的羈縻政策,手握重兵,東伐西討,開拓疆土,逐漸發(fā)展壯大,成了湘黔川邊的大姓豪酋。由思州一帶東下入湘。田宗顯第四世孫田克昌“數年能以威恩振服南邊夷人,朝廷因父功,褒授義軍兵怪使,擢用令掌一方事,為大首領。”唐永隆年間,田克昌以現沱江鎮(zhèn)為“五峒”中心,修土圍城堡,建立衙門,爾撫之“五峒”斯土,撫化“五峒”之“夷民”。后至宋徽宗重和年,田宗顯第十四孫田佑恭,陛任武功大夫、團練觀察使、開府義同三司、少師思國公,因“撫”蠻功勛卓著,還被欽賜十字宗派,堂聯兩幅。其中一幅為:“宦流齊國勛臣邑,世守沱江宰相家”,予以錦表。其后裔沿承世襲,而世守斯土,世代土官,故其族被尊稱為“官府田”。
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為奉寧軍承宣使知思州軍事土著首領田佑恭加授貴州防御使銜,“貴州”才成為行政區(qū)劃的名稱。但當時的“貴州”僅限于今貴陽一帶。
白族田氏,祖先原為漢族,原籍陜西,明朝時期隨沐國公入駐貴州東南地區(qū),在長期的軍墾過程中融入白族,清朝時期世為貴州思南府、湖南鳳凰五寨軍民長官司土司,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6. 鄖西女人
歷史上的女英雄花木蘭 樊梨花 王昭君 穆桂英 梁紅玉 秦良玉 冼夫人 荀灌 唐賽兒 楊娥 葛嫩娘 王聰兒其中花木蘭最是有名 中國人無人不知 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她們。
一:花木蘭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fā)現她是女子,回朝后,封為尚書。后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咎m有一首《木蘭詩》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二、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后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深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于世的精神。
三、王昭君,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xiāng)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后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jié)h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后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于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四、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zhàn),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zhàn)衛(wèi)國,屢建戰(zhàn)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zhàn)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五、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后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后,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并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蕩對歭。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zhàn)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蕩,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臺,韓世忠率船隊迎戰(zhàn),只聽「咚,咚」戰(zhàn)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蕩,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fā),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為世人歌頌。
六、洗夫人,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于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七、荀灌,西晉臨潁人,尚書左仆射荀嵩小女。13歲時,其父以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之職,鎮(zhèn)守南陽,被賊將杜曾圍困,糧盡援絕,危在旦夕。荀灌見此情景,自薦出城討救,率勇士數十人于夜晚縋城突圍。賊兵發(fā)現,緊緊追趕,荀灌奮勇當先,激勵將士,且戰(zhàn)且進,直到進入魯陽山,才擺脫追兵。急速趕往石覽將軍處乞求發(fā)兵救助,接著又帶父親書信向南中郎將周訪請援,周訪當即派遣其子周撫率三千人會同石覽前去救嵩,杜曾聞訊,撤兵逃走,宛城解圍。
八、唐賽兒,明代農民起義首領,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后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借傳白蓮教發(fā)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久、葛嫩娘,清兵入侵中原時,其父戰(zhàn)死,葛嫩娘無所依侍,被歹徒拐賣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結識孫克咸,兩人一同投入抗清軍隊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終至戰(zhàn)敗被俘,清兵主將欲娶葛嫩娘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頭,滿口鮮血噴向清將,清將來不及防備,猛地吃了一驚,順勢將劍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十、王聰兒、王聰兒自幼隨父走江湖,練就一身武藝。16歲以后與丈夫齊林在農民中發(fā)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在縣衙任總差役的齊林被推為教首。原定嘉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起義,事泄,齊林等被捕犧牲。王聰兒繼承丈夫遺志,奔赴黃龍垱高舉義旗,被齊林弟子姚之富等推為總教師。提出“興漢滅滿”的口號,建元“萬利”。年僅20歲的王聰兒被推舉為八路兵馬總指揮。清政府先后調動重兵圍攻義軍,王聰兒轉戰(zhàn)川、楚、陜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勝,急得嘉慶皇帝束手無策,淚如泉涌,幾次易帥。 嘉慶三年三月,因戰(zhàn)斗失利,被清軍追擊包圍于鄖西卸花坡。義軍多次與清軍激戰(zhàn),未能破圍。四月一日,防線被清軍突破,王聰兒率領十幾名女義兵且戰(zhàn)且退。在寡不敵眾、箭矢用盡又無后援的情況下,她和十幾名女義兵全部跳崖壯烈犧牲,年僅21歲。
7. 鄖西縣怎么找服務
十堰旅游“一卡通”在十堰五縣一市共設立18余個銷售網點,其中一個移動銷售網點,另外市民也可在工商銀行的和中國銀行的指定分行購買。
1、十堰市“旅游一卡通”管理辦公室十堰市柳林路62號旅游局一樓 。2、三堰軍招大廳內十堰市人民中路20號三堰軍分區(qū)招待所一樓大廳 。3、亞新國際影城:十堰市人民廣場六堰體育館 。4、丹江口市廣播電視發(fā)展中心第一門市部(廣播電視局一樓)。 5、鄖縣城關鎮(zhèn)解放路117號一樓移動營業(yè)廳內。6、綠洲車友俱樂部。7、北京中路1號,香格里拉城市花園會所(兩岸咖啡樓下)8、東岳路東風教育集團門口58號。9、鄖西城關鄖西大道。10、六里坪財政所一樓。11、竹山縣城關供電局對面68典藏名酒店。12、竹溪縣城關建設路紅光市場名煙名酒店。13、大學生服務中心網北京中路38號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4115辦公室。14、房縣霖鴻大酒店前廳。15、三堰郵政局一樓大廳16、張灣特百惠專賣店。17、十堰中國銀行。18、十堰火車站。各旅游點均可辦理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