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电影观看|中文字幕视频成人|av网址在线播放|精品久久国产白浆|亚洲 同事 熟女|日本欧美乆乆免费|国产电影超碰在线|草草最新浮力影院|环亚无码av在线|亚洲日韩黄sei

返回首頁

三月三的由來以及過節(jié)方式

83 2023-01-13 01:40 閔士

民族節(jié)日“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時在夏歷三月初三日,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臺灣、福建地區(qū)三月三為“三月節(jié)”。今年新歷3月31日時值三月三,本文摘編了部分民族的節(jié)日習慣,一起來感受節(jié)日的歡樂吧。

關(guān)于三月三:

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舊稱“上巳日”,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笆窃律纤?,官民皆e(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M(病),為大e”(《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nèi)容。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臺灣、福建地區(qū)三月三為“三月節(jié)”,“采鼠L(曲)草,合米粉為@以祀其先”(清乾隆《臺灣府志》)。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lǐng)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jié)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侗族,多于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布依族,于節(jié)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nèi)不相往來?,幾逡匀氯秊椤案砂凸?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yù)?!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傳統(tǒng)的三月三節(jié)日習俗。

......

......

壯族三月三: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迂,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wǎng)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壯族三月初三為什么有這種習俗呢?

相傳,很久以前,狀鄉(xiāng)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guān)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xiāng)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有一年,狀鄉(xiāng)大旱,鄉(xiāng)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xiāng)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边_桂伴駕來到狀鄉(xiāng),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蓖粱实蹮o奈只可免去狀鄉(xiāng)皇糧。打那以后,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鑒于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干,現(xiàn)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土皇帝半瞇著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jīng)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nèi)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边_桂輕松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米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著八抬大轎趕到了。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jīng)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里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濕漉漉的,象是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土皇帝用手捂著鼻子,皺著眉頭,后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闭f完,調(diào)轉(zhuǎn)轎子回宮殿去了。

一計未成,又生二計。快到清明節(jié)了,土皇帝又把達桂換到跟前,裝著十分誠懇的樣子:“達桂,你向來很聰明,現(xiàn)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边_桂一聽,就知道土皇帝又懷惡意,但達桂好不畏懼地說:“請皇上明說?!蓖粱实鄄[著眼睛說:“清明節(jié)我需要一個象宮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你給我在一個月內(nèi)弄來,到時重重有賞,過期誤了大事要從嚴懲罰?!边_桂十分輕松地笑道:“好辦,好辦?!?/p>

二十天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三十天過去,達桂依然沒有一點動靜。限期過了,土皇帝派兵來抓達桂,達桂扛著一桿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見土皇帝:“皇上大人,壯家比山頭還要大的豬頭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宮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請皇上用這桿秤去稱一稱,我好回去把豬頭抬來。”“這......”土皇帝啞口無言了。

土皇帝見達桂聰明過人,留在宮殿里是禍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把達桂叫到跟前:“達桂,你向來聰明能干,再過一個月就是皇后坐月了,聽說壯家的公雞蛋很有營養(yǎng),你給我在二十天內(nèi)弄490個公雞蛋來,到時重重有賞?!边_桂滿口答應(yīng)。

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達桂,達桂連忙施禮道:“非常對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guī)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門,到時我會給皇上送去公雞蛋的?!北畲蠛纫宦暎骸疤煜履凶釉趺磿⒆??”“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么生蛋?”兵差無言以對。只好回去報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

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时吆?,鄉(xiāng)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尸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扪?!哭呀!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xiāng)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zhàn)勝了皇帝,后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xiāng)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xiāng)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xiàn)在趕三月三歌迂的習俗。

......

------------------------------------------------------------------------------------------------------

壯族三月三歌墟

農(nóng)歷三月三的廣西壯鄉(xiāng),到處都是歌的海洋。人們?nèi)邕^節(jié)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懷喜悅向歌墟涌去,河邊、山谷、林室都是天然的舞臺。春天的大地,萬木復蘇,嫩草茸茸,初綻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紅,爭芳斗艷。這美麗的春色喚起人們的美好情感,歡樂的歌聲在空中回響。

歌墟,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jié)目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墟是在農(nóng)歷三月三舉行的節(jié)日歌會。為了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滿足廣大壯族群眾的熱切愿望, 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為壯族歌節(jié),并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jié)盛會。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動甚為隆重。節(jié)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飯和彩蛋。人們摘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留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他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歌詞內(nèi)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歷史、現(xiàn)實生活、生產(chǎn)知識等等。男女老少在這歌墟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歌墟也成為傳授知識的好場所。歌墟的文娛活動也很活躍、豐富,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舞彩鳳、唱桂劇等,整個山鄉(xiāng)沉浸于節(jié)日的氣氛中

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墟,方圓數(shù)十里內(nèi)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墟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yīng)。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fā)揮,脫口而出,貼情貼景。歌聲是條紅線,牽引著兩顆愛心,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歌墟,搭起五彩繽紛的繡棚,男女青年各在一邊,繡球在空中飛舞,柔軟的絲穗隨風飄拂,帶著姑娘的心意飛翔。

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jié)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nèi)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歌墟中的拋繡球活動早在南宋文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就有描述:“土俗節(jié)數(shù)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抵?!敝苋シ窃凇稁X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jié)為球,歌而拋之,謂之匕先。男女目成,則女受,‘已而男婚已定?!憋w浪則為今天的繡球。歌墟的繡球連起了男女愛情,成為壯族青年男女交際的一種習俗。

三月三歌墟中還有一種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guān)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莊、美麗,歌聲婉轉(zhuǎn)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jié)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

由來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nóng)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nóng)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眰髡f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xù)發(fā)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边@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jié)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女兒節(jié)。

臺灣、福建地區(qū)三月三為“三月節(jié)”,“采鼠L(曲)草,合米粉為@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jié)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lǐng)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jié)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在英德市英紅鎮(zhèn)華僑聚居區(qū)域,婦女會在三月三當天收集艾草、苧麻、路邊青等多種植物的葉子,和米粉做成@子食用,據(jù)說能去百病。

來歷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nóng)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nóng)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眰髡f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代漢族曲水流觴

農(nóng)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zhàn)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jīng)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nèi)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shù)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笆窃律纤龋倜窠詄(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M(病),為大e”(《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nèi)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nóng)歷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并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活動編輯

“三月三”廟會

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盤古山朝圣的日子。

盤古開天辟地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說之一。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城南15公里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造化萬物的地方。盤古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據(jù)歷史資料顯示,泌陽至少從南北朝時期就興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動。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的盤古廟會,都有數(shù)十萬之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人根之祖---盤古、并藉此機會為親朋祈福。

自2003年以來,泌陽縣大力弘揚盤古文化,將這一傳統(tǒng)廟會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經(jīng)濟開發(fā)、尋根拜祖、展示泌陽形象為一體的盤古文化節(jié),至今已連續(xù)舉辦了10屆。

在中國“盤古圣地”不在少數(shù),而在河南省,唯有泌陽縣盤古山被稱為“中國盤古圣地”,此盤古山不以山高而名,因為盤古山主峰海拔也才459米,在群山之中可謂“嬌小”,但她卻在中原諸多名山秀峰中奪得“盤古圣地”之美名,自是有其不凡之處。

而盤古山山巔之上立有盤古神廟。 盤古廟始建于五代。傳言當年盤古山上時有神光顯現(xiàn),更有蜃樓仙境為鄉(xiāng)民官士親見。每奇景臨世不過半日即沒,其中有仙樓宮闕,井然杼比;麒麟、彩鳳、青鸞、仙鶴、白螭、神龍戲于其間;瓊草玉樹,遍地可見;靈果珍品,望而垂涎。仙人飛相來往于瑤宮紫闕,且有彩裳宮娥、童子相隨而行。仙氣氤氳,自在非凡。

其中有一大殿其勢最偉,殿前正門上有一青玉大匾,上書“盤古神殿”四大鏨金字跡,氣勢恢宏,莊嚴非常。 殿外庭中有一高逾百丈的玉雕,周身不見半點瑕疵,通體瑩光潤透,更不顯絲毫雕琢之工跡,純樸自然,渾然天成。此玉雕所繪乃一神人,但見此人,虬髯濃眉,金剛怒目,方口大耳,上身赤膊,肌肉虬結(jié),下身槲葉圍裙,不失莊嚴。手執(zhí)一利刃巨斧,揮天斥地,懾泣鬼神,正是有開天辟地之功的盤古大神。

此事傳至京都,明告圣聽。帝命欽天監(jiān)卜占,告之乃神跡,瑞兆也。帝親身移駕,周車而至,恰逢蜃現(xiàn)。甚喜,凈身、齋戒、焚香,禱神祈天。望上達天聽,永保社稷。后,遣能匠巧工于山頂造殿立社,樹碑以傳。命僧道代帝世相守司,以求國安。

世傳盤古氏九月初九圣誕,三月初三升天。于是在每年陽春三月花開農(nóng)閑時,行起廟會,以念盤古開天之功善。

值此之時,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賈小販,鴻儒白丁,盡皆云集于此。或論道說法,或攀比奢華,或藉此營生,或?qū)つ珘艄P,以生妙花。

三教九流,走卒藝人,不絕其間,山上山下,人煙阜盛。叫賣聲,討價聲,歡笑聲,吟哦聲,祈禱聲,誦經(jīng)聲,諸般聲語不絕于耳。山下車馬、云轎、簡棚、華蓋,賃地而臥,占地而居。山道側(cè)徑有林蔭歇腳者,有烹茶煮茗者,有沽酒獨酌者,有行令聚飲者,有沾汗而行者,有搖扇拄竹者,有踴躍跳行者,有裙帶相幫者,有步履匆匆者,有駐足而望者,世間百態(tài),不一而足。 山頂之上,噴火、變臉、變戲法兒、吞劍、碎石、耍刀、舞槍、打鞭、履纖、舞獅、舞龍、斗雞、戲猴等,更有燈謎、對聯(lián)、賦詩、作詞等文墨之巧,騷客鴻儒,盡來附足,一展才華。其中更是成全了不少才子佳人之良緣!

碧玉名媛,自是鐘愛一些小巧精奇的物什,珠釵、發(fā)卡、玉佩、束發(fā)絲結(jié)、開光護符,必不會少。

各地之風味小吃、冷飲、布偶、紙鳶、木質(zhì)刀劍、竹簫短哨,皆為垂髫小兒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攜錦帛、霧茗、書畫、美玉,藉此易物,換取黃白。 不少善男信女攜家中眷屬,虔誠朝拜,以求多福。

總之,盤古廟會乃一年一度之盛會,不往則定當抱憾遺恨終生!

2005年12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正式命名河南省泌陽縣為“中國盤古圣地”。

“三月三”廟會也是江都古鎮(zhèn)仙女廟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農(nóng)歷三月初三,正值“杜鵑竹里鳴,梅花落滿道”的時節(jié),這一天,當街西斑帶河上一彎纖細的月牙兒悄悄落下,鎮(zhèn)東那株蒼老的榆樹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紅暈,此時,小鎮(zhèn)此起彼落地響起歡快的爆竹聲,整個小鎮(zhèn)開始沸騰地熱鬧起來。

太陽漸漸升起,居高臨下觀望:身著吉服的人群,像彩蝶游移,從四面八方向鎮(zhèn)上匯攏,繼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廟場。大街小巷,爆竹紛飛,鑼鼓喧鬧,到處是節(jié)日的歡聲……

據(jù)說,此會始于漢代。相傳西漢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亂,三月初三,漢高祖第九代孫劉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廟(當時稱蔡家莊)一帶,為一漁夫所救。后來,莊民感念劉秀的福澤,特建一金龍王廟(鄉(xiāng)民以為皇帝是金龍化身),以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村民前來燒香朝拜,漸而演化成廟會。也有人說這“三月三”與農(nóng)事有關(guān)。農(nóng)忙開始,鄉(xiāng)民總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所以,這一天先祭奠一下龍王,以求一年五谷豐登。此說,似更可信些。

傳說總歸是傳說,對于身居鄉(xiāng)間,辛苦的人們來說,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的來源并不重要,但這一自娛性的節(jié)日倒是令人向往。廟會那天,鎮(zhèn)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請外地的親友赴廟會。于是方圓數(shù)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鎮(zhèn)上,甚至揚州、南京一帶的人,也有乘車趕來的,那場面煞是壯觀。

這一日,龍王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四周,商販云集,各種小吃遍布街中,諸種土產(chǎn)雜陳其間。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里的小嗽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聽得見。廟前有一處平地,但見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誠,燒香的、燒紙錠的,火光熊熊,濃煙升騰。廟堂內(nèi)燈燭輝煌,香煙繚繞,鐘馨聒耳,一片伽藍香氣。

行香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起程了。只聽鑼鼓喧天,鞭炮震響?!榜R匹”(充神馬的人)赤著上身,穿紅褲,臉涂花紋,口中橫銜一枝長鐵簽(代馬嚼口),手執(zhí)四五尺長的鐵棍,在神前跪拜踴躍,揮舞開道。其后是香火隊,信徒們背著香袋,手執(zhí)香火,排成4 行,徐徐而行。只見煙霧繚繞,縹緲彌漫,如入仙境一般。緊隨香火隊之后是鼓樂隊,樂師身穿青衫,腰束黃帶,手執(zhí)鼓、拔、笙、簫、弦子、二胡等樂器,演奏樂曲。接下來,是人數(shù)最多的化妝的歌舞隊,各種歌舞爭奇斗勝,美不勝收。

耍木頭人戲的則靠一根扁擔,扛著一個小臺子,周圍有布擋,上面掛有一排排尺把長的小木偶,臺前掛有一個小布簾,藝人在布擋下面一手牽引線,一手敲大鑼,嘴里唱著臺詞,臺上的小木偶就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什么《豬八戒招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凈、末、丑和文場、武場于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隊伍最后的,是那些逢大難不死的劫后余生者,他們身穿大紅囚衣,口里喃喃念語,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謝神明恩寵,祈禱保佑平安。行香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行一程停一陣,停一陣行一程,緩緩地繞鎮(zhèn)一周后再折回龍王廟,這時已是紅日偏西……

“三月三”是廟會也是集場,十里方圓,處處是貨攤,吃、穿、用、耍,琳瑯滿目,五彩繽紛。從正月起,外地商賈和手工業(yè)者,即分水陸兩路,或肩挑驢馱,或推車乘船,從四鄉(xiāng)八鎮(zhèn)涌向仙女廟,其中有土特產(chǎn)品、農(nóng)副產(chǎn)品、農(nóng)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窯貨”和“水鮮”,窯貨即宜興一帶的大缸、砂鍋、綠甕、鍋碗瓢盆等,水鮮則是寶應(yīng)一帶的藕、荸薺,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稱為窯貨集和水鮮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機布,也倍受歡迎。趕集的人幾乎個個都拿著購來的物件,尤其是農(nóng)民,扛著買來的嶄新農(nóng)具,眉飛色舞,喜氣洋洋。

“三月三”龍王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精心組織、規(guī)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廟會。其時,南京的、蘇州的、上海的、揚州的、江都本縣的商賈、群眾云集江都鎮(zhèn)十幾條大街上,有來賣貨的,有來買物的,有來看熱鬧的,有來采風的,還有來談對象相親的,真是萬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前后延續(xù)三天。

集市上各種貨物應(yīng)有盡有,入口的糧油、糕點、水果、土產(chǎn);穿著的裙衫、衣褲;農(nóng)用的,抽水機,拖拉機、化肥、農(nóng)藥;家用的,家具、炊具、電器、化妝品……不怕買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門貨,樣樣能買到。

入夜,節(jié)日的江都鎮(zhèn)別是一番風景。所有的文化場所燈彩通明,鑼鼓喧天,茶座、劇場、舞場、溜冰場、游樂場、公園到處是;揚劇、淮劇、黃梅戲,有名的劇團、紅的角兒紛紛登臺,聯(lián)袂演出。

這些文化娛樂場所已成為人們交流信息、洽談生意、聯(lián)系感情的好地方??梢哉f每次廟會都使江都人開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結(jié)交了朋友,都使江都這個千年古鎮(zhèn)名聲遠播。[6]

三月三情人節(jié)

農(nóng)歷三

三月三慶祝活動

月三的情人節(jié):三月三的情人節(jié)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边@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nóng)歷三月三的情人節(jié)。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jié)是多么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于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jié)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shù)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在農(nóng)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jié)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jié)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jié)

農(nóng)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jié)”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tǒng)歌節(jié)。壯族每年有數(shù)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jié)日。歌節(jié)一般每次持續(xù)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shù)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mào)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田陽縣的喬業(yè)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jié)是民貿(mào)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qū)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shù)節(jié)。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jù)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qū)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只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zāi)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后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yīng)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zāi)難。旱災(zāi)解除后,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云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xiāng)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jié)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yù)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宜豐牛噓

相傳,農(nóng)歷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龍崗鄒氏發(fā)祖公的誕生日,要唱戲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潭山鎮(zhèn)一帶都要舉行傳統(tǒng)“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當?shù)胤窖苑Q牛噓,即傳統(tǒng)牛交易會),來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內(nèi)外二百余商家共萬余人參加了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傳統(tǒng)物資盛會。每次物資大會都會有商品、土特產(chǎn)、種子、耕牛、花卉、書畫、娛樂等七大交易市場。

“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鎮(zhèn)龍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鄒氏村民為了方便十里八鄉(xiāng)鄉(xiāng)民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而舉行的以土特產(chǎn)、種子、耕牛為主的物資交易。幾百年來,參加交流的商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豐富多。

三月三鬼節(jié)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稱為鬼節(jié),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qū)鬼。

湖北紅安縣、河南省光山縣,也把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定為鬼節(jié),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磚”的童謠,傳說在這天夜晚是鬼魂出沒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會早早的關(guān)上大門,并在門口擺放一些大蒜,蒜字與算諧音,意思就是說當鬼魂從門前經(jīng)過,就說算了,不去這家了。

農(nóng)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jié)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后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jié)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shù)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jié)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zhèn)、鄉(xiāng)、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shè)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shù)厝俗杂蛇x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jié)”。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zāi)。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幸免于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jié)為夫妻。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fā)展起來。后人奉他們?yōu)樽嫦?,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jié)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伙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zhuǎn),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fā)釵插在姑 娘的發(fā)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nèi)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guān),故而也稱為愛情節(jié)。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關(guān)評論
我要評論
用戶名: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