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奧多爾?蒙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19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chuàng)作了恢弘的著作《羅馬史》。
蒙森是位歷史學家和法學家。1848年他參加了三月革命,同年成為萊比錫的法學教授,由于政治原因在1850年被解雇。
1852年他在蘇黎世任羅馬法教授,1854年在布萊斯勞任教授,1858年在柏林任古代歷史教授。蒙森站在資產(chǎn)階級左翼一邊,但是面對過于激進的民主思潮他采取保守態(tài)度。
1863-1866年以及1873-1879年他成為普魯士州議會成員。
1881-1884年他成為帝國議會成員。他是俾斯麥的堅決反對者,同時也是排猶主義的堅決反對者。他賦予歷史,特別是羅馬歷史以對現(xiàn)代的特別教育意義。
他在多卷本著作《羅馬史》R?mische Geschichte中表現(xiàn)為批評和描述大師,并且因此于1902年成為德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魯?shù)婪?歐肯 ?Rudolf Eucken (1846-1926)
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筆》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與德國唯心主義,特別是費希特的唯心主義一脈相承,并且把德國唯心主義轉變成一種在社會倫理層面上理解的、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主義(唯意志論)。奧依肯反對學院派哲學的唯理智論以及衰落在技術中的虛假文化,他要求建立一種深深扎根于倫理中的精神生活。
3.保羅?海澤 Paul Heyse (1830-1914)
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獎。
保羅海澤與蓋博勒一起構成了慕尼黑作家圈子的核心。他主要是傳承古典文學和浪漫派文學。
為抵制文學形式解體的趨勢,他根據(jù)薄伽丘的中篇小說發(fā)展了一種中篇小說理論(即鷹派理論Falkentheorie,以鷹作為一種主體象征)他在無數(shù)長篇小說中試圖嘗試這種理論,他還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戲劇和詩歌,并且從事翻譯。
4.蓋爾哈特?豪普特里 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
1912年作品《群鼠》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在易卜生“自由舞臺”的影響下加入文學先鋒派。其早期自然主義戲劇以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環(huán)境描寫幫助自然主義在德國舞臺上取得突破。
他的《日出之前》VorSonnenaufgang是一部反映資產(chǎn)階級社會沖突和特征的悲劇。描寫大眾社會革命的戲劇《織工》Die Weber(1892)和喜劇《海貍皮》Der Biberpelz(1893)帶有社會批評傾向。他還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弗羅里安?蓋耶爾》Florian Geyer(1896)。他不斷回到小人物的社會氛圍去,例如《馬車夫亨舍爾》Fuhrmann Henschel(1898)、《羅薩?貝恩特》Rose Bernd(1903)、《老鼠》Die Ratten(1911)。自從創(chuàng)作《漢內(nèi)勒斯升天》Haneles Himmelfahrt(1893)之后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戲劇風格,即具有幻想的特征和抒情詩的語言高雅。
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舞臺?。骸稇c祝和平》Das Friedenfest(1890)、《寂奧的人們》Einsame Menschen(1891)、《沉鐘》Die versundene Glocke(1896)、《米歇爾?克拉默》Michael Kramer(1900)、《可憐的亨利》Der arme Heinrich(1902)、(皮帕在跳舞》Und Pipa tanzt(1906)、《加布里艾爾?施靈的逃亡》Gabriel Schillings Flucht(1912)、《白人救星》Der weiBe Heiland(1920)、《印第頗第》Indipodhi(1920)、《日落之前》Vor Sonnenuntergang(1932)、《威騰貝格的哈姆雷特》Hamlet in Wittenberg(1935)、《阿特里德三部曲》Atriden-Tetralogie(1941-1948),《馬格努斯?加爾博》MagnusGarbe(1943)、《赫爾貝特?英格爾曼》Herbert Engelmann(1952,由楚可邁耶爾完成);喜劇《同事克拉穆普同》Kollege Crampton(1892),《來自主教山的處女》(Die Jungfern vom Bischofsberg(1907):長篇小說《克里斯托?艾曼努艾爾?克溫特心中的愚人》Der Narr in Christo Emanuel Quint(1910)、《亞特蘭迪斯》Atlantis(1912)、《來自索阿納的異教徒,Der Ketzer von Soana(1918)、《幽靈》Phantom(1923)、《偉大母親的島嶼》Die Insel der gro?en Mutter(1924)、《溫克爾曼》Winckelmann (1954);自傳《激情之書》Buch der Leidenschaft(1929)、《我青年時代歷險記》Das Abenteuer meiner Jugend(1937)、《筆記本》Diarium(1917-1933):史詩《安娜》Anna(1921)、《梯爾?奧伊倫施皮格爾》Till Eulenspiegel(1928)、《偉大的夢想》Der groBe Traum(1942):短篇小說《巡道工梯埃爾》Bahnwarter Thiel(1892)。
5.卡爾?弗里德里希?喬治?施皮特勒 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1845-1924)
1919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chuàng)作了史詩《奧林匹克的春天》。
他是瑞士人,曾做過牧師、家庭教師和編輯,后來成為自由作家。他寫神話敘事詩《普羅米修斯和埃皮梅托斯》Prometheus und Epimethes(1881-1882)和《奧林匹克的春天》Olympischer Frühling(1900-1905,1910)。他從現(xiàn)代的角度重新詮釋了古代諸神和英雄。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了藝術的門外漢,對世界上無辜者的痛苦寄予同情。
他還是個抒情詩人,一個喜歡實驗的敘述者,著有《康拉德中尉》Conrad, der Leutnant(1898)心理分析長篇小說《潛意識中的偶像》Imago(1906),其他小說和隨筆。
6.托馬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
1929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chuàng)作了宏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
他出生于呂貝克一個城市貴族和商人家庭。1893年起他大多生活在慕尼黑,1933年流亡到瑞士,1938年起流亡美國,最后又回到瑞士。
托馬斯?曼在描寫呂貝克貴族家庭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1901)中表現(xiàn)了生命與精神對立這個基本主題。尼采的生命概念和叔本華的哲學決定了他的構思。音樂中的主題技巧和對死亡的渴望又把他和理查德?瓦格納的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
在中篇小說《托尼奧.克略格爾》Tonio Kr?ger(1903)中,藝術家與公民的矛盾通過放棄生命才得到化解。在中篇小說《死在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1912)中,這個基本主題第一次以經(jīng)過神話加工的形式出現(xiàn)。該主題也適于沿襲教育小說傳統(tǒng)的長篇小說《魔山》Der Zauberberg(1924)。該小說既對時代進行了批評,又提出了經(jīng)歷時間流逝的問題。他在交織著內(nèi)心反思和諷刺的《約瑟夫四部曲》Joseph Tetralogie(1933-1943)中把神話功能轉變成了“心理的和人道的因素”?!毒G蒂在魏瑪》Lotte in Weimar(1939)通過歌德這個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作家本身的問題?!陡∈康虏┦俊稤oktor Faustus(1947)試圖同時展現(xiàn)現(xiàn)代音樂在魔鬼契約中戰(zhàn)勝的情境和德國的命運?!秱尉臃评怂?克魯爾的自白》Bekenntnisse des Hochstaplers Felix Krull(1954)以老者看破紅塵的智慧和包羅萬象的構形成分再現(xiàn)了空虛人生的舊主題。
托馬斯?曼的敘事方式以其機智靈活的、閃爍著諷刺火花的語言藝術而頗具聲望。他在隨筆中以精細、縝密的分析論證了西方的文化遺產(chǎn)和思潮。他最初不問政治,后來非常高調地轉向民主,并且在美國通過電臺講演與國家展開斗爭。他感覺自己是“放眼世界的德國人”,是德國文化的排頭兵,感覺自己代表著一種面向世界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其他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殿下》K?nigliche Hohheit(1909)、《被選中者》Der Erw?hlte(1951);短篇小說《小弗里德曼先生》Der kleine Herr Friedemann(1898)、《特里斯坦》Tristan(1903)、《神童》Das Wunderkind(1914)、《無序和早期的痛苦》Unordnung und frühes Leid(1926)、《馬里奧和魔術師》Mario und der Zauberer(1930)、《換錯了的腦袋》Die vertauschten K?pfe(1940)、《法律》Das Gesetz(1944)、《被欺騙的女人》Die Betrogene(1953);田園詩《先生與狗,小孩子的歌唱》Herr und Hund Gesang vom Kindchen(1919);劇本《弗奧倫薩》Fiorenza(1906);隨筆《弗里德里希和大聯(lián)盟》Friedlich und die gro?e Koalition(1915)、《一個不問政治者的觀察》Betrachtungen eines Unpolitischen(1918)、《歌德和托爾斯泰》Goethe und Tolstoi(1923)、《大師們的痛苦和偉大》Leiden und Gr??e der Meister(1935)、《德國的聽眾們!》Deutsche H?rer!(1942)、《精神貴族》Adel des Geistes(1945)、《浮士德博士創(chuàng)作過程》Die Entstehung des Dr. Faustus(1949)、《舊與新》Altes und Neues(1953)、《1951年至1955 年散文拾穗集》Nachlese, Prosa(1956)、《書信之一至三》BriefeⅠ-Ⅲ(1961)、《6卷本日記》Tagesbücher(1977-1986)。
7.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
1946年《荒原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1904年開始成為自由作家,1923年成為瑞士公民。他的絕大多數(shù)早期作品反映了新浪漫派的自然親合性和印象主義精細化的心理導向。后來他又描繪靈魂破碎這個主題,作為對“時代病態(tài)”的再現(xiàn)。他在《水仙和金嘴》Narzi? und Goldmunde(1936)中描述了倫理上的人與美學的對立。他在晚年結合東西方智慧的作品《玻璃球游戲》Das Glasperlenspiel(1943)中表現(xiàn)了對包羅萬象的整體的追求。主要作品有《荒原狼》、《悉達多》、《東方之旅》、《玻璃球游戲》等。
8.海因里希?伯爾 Heinrich B?ll (1917-1985)
1972 年《女士及眾生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伯爾出生于科隆。他最初寫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描寫戰(zhàn)爭期間和戰(zhàn)后的困境,作品有《列車正點到達》Der Zug war pünktlich.(1949)、《亞當,你在哪里?》 Wo warst du, Adam?(1951)。后來,伯爾又批評西德社會的弊端,抨擊福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順應潮流思想的統(tǒng)治。他還批判天主教會:《小丑之見》Ansichten eines Clowns(1963)。他在作品中正面描寫普通人、局外人。其視角更寬闊的、對時代進行描述的作品有:《九點半臺球戲》Billiard um halb zehn(1959)、《女士眾生相》Gruppenbild mit Damen(1971)。
伯爾的許多作品都具有諷刺風格,其作品背景大多是萊茵河兩岸的城市。其他作品有:長篇小說《緘默不語》Und sagte kein einziges Wort(1953)、《沒有看護人的房子》Haus ohn e Hüter(1954)、《關心的簇擁》Fürsorgliche Belagerung(1979)、短篇小說《不僅在圣誕節(jié)時》Nicht nur zur Weihnachtszeit(1952)、《早年的面包》Das Brot der frühen Jahre(1955)、《愛爾蘭日記》Irisches Tagebuch(1957)、《穆爾克斯博士累計的沉默》Doktor Murkes gesammeltes Schweigen(1958)、《撤離的部隊》 Entfernung von der Truppe(1964)、《出差結束》Ende einer Dienstfahrt(1966)、《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1974)、《河流風景前的女人們》Frauen vor Flu?landschaft(1985)、《文章、批評與演講》Aufs?tze, Kritiken und Reden(1967)、《新政治與文學文論》Neue politische und literarische Schriften(1973)、《歡迎干涉》Einmischung erwünscht(1977)、《布雷封鎖的地帶》Vermintes Gel?nde(1982)。此外他的作品還有詩歌、戲劇、廣播劇等。
9.艾里亞斯?卡耐基 Elias Canetti (1905-1994)
1981年《迷?!帆@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1938年開始定居倫敦,用德語進行創(chuàng)作。其長篇小說《迷?!稤ie Blendung(1935)作為荒誕作品表現(xiàn)了精神與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在戲劇中,例如《婚禮》Die Hochzeit,他以象征的夸張手法對社會進行諷刺性地批判。
主要的理論作品《大眾與權力》Masse und Macht(1960)借助民族深層心理分析,批判性地分析了人與社會。他創(chuàng)作的其他戲劇有:《虛榮的喜劇》Kom?die der Eitelkeit(1934)、《有期限者》Die Befristeten(1956);散文《1942-1948年記錄》Aufzeichnungen 1942-1848(1965)、《所有浪費的榮譽》Alle vergeudete Verehrung(1970)、《人的領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1973)、《耳朵證人》Der Ohrenzeuge(1974)、《話語的良心》Das Gewissen der Worte(1975);自傳《被挽救的舌頭》Die gerettete Zunge(1977)、自傳《耳朵中的火炬》Die Fackel in Ohr(1980)。
10.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
1999 年《鐵皮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出生于旦澤,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雕塑,自1953年以來大多生活在柏林。1959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為他帶來文學聲譽。在這部作品和《狗年月》Hundejahre(1963)以及其他敘事作品中,具有豐富細節(jié)描寫的現(xiàn)實主義、荒誕離奇的想象和尖銳的時代諷刺結合在一起。這些作品中的故事大多發(fā)生在旦澤周邊地區(qū)。格拉斯還創(chuàng)作詩(其中一部分是自畫像)。其早期戲劇屬于“荒誕劇”。戲劇《平民試驗起義》Die Plebejer proben den Aufstand(1966)與布萊希特辯論。長篇小說《比目魚》Der Butt(1977)以鋪得很開的想象,從廚房的視角描寫了世界編年史,特別是探討了女性角色問題。相隔多年后他創(chuàng)作了以核危機和環(huán)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災難為主題的長篇小說《母鼠》Die R?ttin(1986)。從1969年起他為社會民主黨(SPD)競選奔走 。
格拉斯的其他作品有:長篇小說《局部麻木》?rtlichbet?ubt(1969);中篇小說《貓與鼠》Katz und Maus(1961)、《臺爾格特聚會》Das Treffen in Telgte(1979);其他散文《蝸牛日記》Aus dem Tagebuch einer Schnecke(1972)、《德國人正在滅絕》Kopfgeburten od. Die Deustchen sterben aus(1980)、《詩歌集》(1974);劇本《叔叔,叔叔》Onkel, Onkel(1957),《惡毒的廚師》Die b?sen K?che(1957)、《還有十分鐘到布法羅》Noch zehn Minuten bis Buffalo(1959)、《洪水》Hochwasser(1967)、《劇本》Theaterspiele(1970);隨筆《論不言而喻》über das Selbstverst?ndliche(1968)、《公民及其聲音》Der Bürger und seine Stimme(1974)、《關于文學的文章》Aufs?tze zur Literatur(1980)。
11.赫塔?繆勒 Herta Müller
20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失業(yè)人群的生活”。
赫塔-繆勒1953年出生在羅馬尼亞一個講德語的少數(shù)民族家庭,1987年她與丈夫遷居德國。
1982年,穆勒發(fā)表了其“處女作”――一本名為《低地》Niederungen的短篇小說集。繆勒是歷史上第12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進入21世紀后的第3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2004年和2007年,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和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分別獲獎。繆勒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