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新生兒下巴會不會變形
既不美觀大方,又不文雅不端莊,在別人眼里是一種不尊重
2. 按壓寶寶下巴會變形嗎
9歲的孩子如果出現(xiàn)下巴后縮這種現(xiàn)象是可以通過整形手術的方式改善的,不過在做整形手術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正規(guī)的醫(yī)院,因為正規(guī)的醫(yī)院經驗豐富,再做完整形手術之后要注意飲食上不能吃辣,并且平時不要讓下巴碰到硬的東西,否則很容易導致下巴變形的情況。
3. 嬰兒下巴會變長嗎
主要是由于鏡頭中心的放大倍率與鏡頭邊沿的放大倍率不一致導致。中心的倍率小,一般腦袋在中心,所以頭小了,但下巴在鏡頭邊沿,倍率大,所以下巴拉長了,臉變大了。
如果焦距越長,鏡頭中心和邊沿的倍率相差就越大,這種畸變就越明顯。從2米變到5米,sensor size大了,焦距變長了。所以畸變也就越明顯了,建議在拍照時里臉遠一點的。
4. 可以按新生兒的下巴嗎
嬰兒喂奶的姿勢應該是母親坐在固定、有靠背、小扶手的椅子上,腳下墊著一個小凳子,懷抱嬰兒,嬰兒全身轉向母親,頭、胸、腹呈一平面,緊貼母親的胸懷,口在母乳的乳頭水平。當嬰兒張開口時,母親用一只手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托起乳房,將乳頭及大部分乳暈送入嬰兒的口中,使嬰兒小嘴與乳頭銜接恰當,嬰兒吸吮時可見乳暈吸的乳汁溢出。哺乳的過程中母親要隨時觀察吸吮時的口腔動作,及聽到吞咽的聲音,并感覺到乳房逐漸排空,表示哺乳比較順利,盡量讓嬰兒吸完一側乳房以后再換另一側。
每次哺乳的時間兩側都要輪空,務必使每次乳房都有吸空的機會,促進乳汁的分泌。吃完之后孩子會主動放開乳頭,用小嘴唇松開,如果不吐,可以用手輕按一下下巴,空氣進入口腔,
5. 嬰兒下巴回縮
“頃得一頭骨,極完整,頗似人?!?1929年12月2日,來自北京市郊的一則電報,震動了古人類學界。這塊顱骨化石,明顯是人骨,但形狀又不似任何現(xiàn)存人種。
這在當年可是爆炸新聞。世界第一次承認:與我們不同的古代人種的確存在。
201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建所90周年大會;這90年,古人類學的發(fā)展不斷更新著遠古祖先的面貌。但那塊珍貴的頭骨,早已不知下落。
發(fā)現(xiàn)龍骨山
“北京人”的故事要從1900年說起:一個在北京營業(yè)的德國醫(yī)生為了躲避義和團,逃回德國。他隨身帶了一些收藏的“龍骨”。
中國盛產化石。中醫(yī)鋪常能見到“龍骨”(一般是古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磨粉貼在傷處可以止血。1903年,德國古生物學者施洛塞爾,從醫(yī)生的龍骨收藏中發(fā)現(xiàn)兩顆疑似人類的牙齒,他認為那是古人類或至少是“類人猿”的牙齒。歐洲科學界從而知道,北京附近可能有古人類。
率先聚焦周口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的,是著名的瑞典學者約翰·安特生。仰韶文化的發(fā)掘者和命名人就是他。
作為知名的地學家,安特生1914年應北洋政府之邀來華做礦政顧問,主業(yè)是找礦。很快他就在北京郊區(qū)找到了大鐵礦(首鋼的前身就興起于此)和煤礦等等。
安特生也喜歡古生物學。后來中國政局混亂,他閑來無事,對龍骨有了興趣,1918年他騎驢去周口店轉了一圈,發(fā)現(xiàn)不少小化石。后來他轉去河南開掘仰韶陶器了。
1921年,安特生帶同事故地重游,有個中年男人帶他們去附近的“龍骨山”。那是一片廢棄的石灰石礦,安特生不僅在那里找到了更大、更多的化石,還注意到一些鋒利的白色石英片,他猜想這是古人類的工具。
安特生對同事說:“我有種預感:我們祖先的遺骸就在這里。”隨后幾年,他和同事在此處掘出的化石,被送到瑞典分析。
1926年,安特生的助手挖出的兩顆化石,被認定是人類牙齒。安特生隨即在協(xié)和醫(yī)院做了報告,在座的人一時目瞪口呆。“Peking man”的俗稱,就是那次討論中提出來的。
協(xié)和醫(yī)院解剖系主任、加拿大人步達生對此頗為興奮。1927年春天,他爭取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系統(tǒng)發(fā)掘周口店。協(xié)和醫(yī)院與中國地質調查所合作,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具體負責。
第一年的發(fā)掘就獲得500箱化石,還發(fā)現(xiàn)了一顆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步達生認為這是成年人的第一左下臼齒,他建議將三顆牙齒歸為一個人科新屬新種——“中國猿人北京種”。第二年周口店又挖出化石500多箱,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年輕女性的右下頜骨和一件保存了3顆完整臼齒的成年人右下頜骨。
步達生的余生都獻給古人類研究。1934年,他因為夜間心臟病發(fā),倒在化石工作臺上。
年輕的幸運兒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下,周口店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持續(xù)了兩年??脊攀切量?、枯燥,雖屢有收獲,但不見新的種類。主持發(fā)掘的楊鐘鍵記敘:“日日如此,自覺有些生厭,尤其每日要對付成百個工人,更為繁雜……好像成了工頭一樣?!?/p>
1929年秋天,發(fā)掘觸到了硬巖層,大家認為這意味著沒太多可挖的了。步林之前已轉去西北考察,楊鐘健也與法國專家德日進一起去山西和陜西搞調查。周口店的發(fā)掘交給了25歲的裴文中負責。
裴文中后來成為一代宗師。彼時他剛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yè)兩年,剛來周口店時是管賬的,考古技能靠現(xiàn)學。他寫道:“我在未赴周口店之時,有脊椎動物化石是什么,真是毫無所知……我第一次赴周口店之時,那是專門接洽食物而去的,接洽完畢之后,有一位工人帶我到開掘化石的地方去看。他揀一個牙,說,‘這是鹿牙’,又揀起一根小骨化石說,‘這是鳥骨’。我真有些害怕,工人都如此程度,我可怎么辦?”
裴文中接手時,工人們挖出了一個向下的小洞。裴文中系了繩子吊下去,發(fā)現(xiàn)還有不少化石。雖然已到冬天,工人們等著停工。裴文中勸說先把這個小洞清完。
12月2日下午4點多鐘,天色昏暗。洞挖到深處太狹窄,不能用氣燈,所以大家只能一手拿蠟燭,一手挖掘。
這時,裴文中聽見一個人說,有個圓圓的東西露出來,趕緊去和技工一起清理浮土。過了會兒他激動地大叫:“這是什么?是人頭!”大家一下圍了過來。
盡管頭骨在硬土里紋絲不懂,但裴文中等不得。他用撬棍,小心地將頭骨從硬土里撬出來。沒想到骨頭潮濕,十分脆弱。雖撬了下來,但一部分破裂了,裴文中很懊惱。
裴文中用棉襖兜著,像懷抱嬰兒一樣將頭蓋骨抱回了辦公室。接下來,他和工人一起生火烘烤,再糊上幾層厚綿紙,再糊上石膏和麻袋片,再烤。烘了三天。
12月6日,裴文中把處理過的頭蓋骨用自己的兩床舊棉被包起來,再用褥子毯子捆成行李一樣,乘長途車送回了協(xié)和。用別針一點點剔掉雜質后,一個人類頭骨清楚現(xiàn)形。比起今天的人類,這顆頭骨下頜回縮,眉骨很高,顱壁厚11毫米(現(xiàn)代人厚5毫米),腦容量小不少。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裴文中的好運氣,成就了現(xiàn)代中國第一個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無獨有偶,幾年后,20多歲的技工賈蘭坡接手主持發(fā)掘,他也是運氣爆棚,連發(fā)現(xiàn)三個頭蓋骨化石。
石破天驚
1929年12月16日的紐約時報,大字刊登了“北京人”的消息——“找到了缺失的一環(huán)”,洛克菲勒基金會驕傲地把他們的贊助信息附在后面。
著名學者賈蘭坡認為:“它之所以引起世界轟動,是因為在這里發(fā)掘的材料既多又完整,既有骨器、又有石器工具,還有燒火的痕跡、遺跡,代表性非常全面。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是從猿變化而來的’這個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的事實,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fā)現(xiàn)之前還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爪哇猿人的發(fā)現(xiàn)都曾經被斥為奇談怪論。但是,當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以其空前豐富而完備的原始人生活遺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時候,一切都變得清晰而無可辯駁了?!?/p>
1920年代,達爾文的學說已經被廣為接受。但困擾達爾文的猿和人之間“缺失的一環(huán)”,始終沒有填上。雖然北京人化石發(fā)現(xiàn)前,已出土了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爪哇人。但由于爪哇人太原始,學界認為那可能是一種大長臂猿。后來,有了北京人化石的對比,人們才確認了那也是一種人類。
盡管1929年的大股災讓洛克菲勒家族損失慘重,但他們仍然慷慨地給周口店項目增加了11萬美元的經費(相當于今天的160萬美元)。中國地質調查所得以用4900銀洋從灰廠手里買下了龍骨山。
步達生病逝后,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魏敦瑞接手了工作。他基于北京人和世界各地化石做了系統(tǒng)研究。在他的理論中,北京人是人類起源的核心角色。今天這一點已經被否認,但魏敦瑞的創(chuàng)新性和權威性仍被人類學界尊重。
魏敦瑞不僅詳細描述了北京人化石,他還很有遠見地建議:給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北京人頭骨做石膏翻模。后世才得以在頭骨遺失的情況下繼續(xù)研究。
1949年9月,中斷了12年的周口店發(fā)掘重新開始。1966年5月,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兩塊頭骨斷片,來自一位50多歲的北京猿人,與此前出土的斷片拼合,成了目前僅存的北京猿人頭蓋骨。
幾十年來,周口店附近陸續(xù)挖出了山頂洞人、田園洞人和另一種古人類,四個種群年代大不相同,基本上互無關系。
在周口店田園洞發(fā)現(xiàn)的人類下頜骨化石
1929年的那批“北京猿人”,直到今天仍在被研究?!霸橙恕卑凳舅麄兪窃澈腿酥g的物種,但這是個過時的概念。北京人就是人,準確地說,是生活在30萬到80萬年前的一種“直立人”。根據近年的發(fā)現(xiàn),北京人用火時會用石頭搭成火塘。除了控制火,北京人還可能會制作復雜工具,會遷徙于不同的環(huán)境,比當年人類學家想象的“低智兒”要聰明得多。至于他們和現(xiàn)代人類(比如中國人)是否沾親帶故,還很難下結論。
蹊蹺丟失
“七七事變”爆發(fā),龍骨山一帶被戰(zhàn)火波及,考古專家被迫撤走。中國地質研究所遷往重慶。而北京人的所有化石都留在了協(xié)和醫(yī)院,由美國人保護。1941年,日美關系日趨緊張,重慶方面擔心化石落入敵手,建議協(xié)和醫(yī)院可考慮將化石運去美國。但交換意見頗為費時。直到魏敦瑞因局勢緊張而離開中國時,也沒帶走化石。
1941年11月20日左右的某一天,協(xié)和醫(yī)院開始將化石秘密裝箱。新生代研究室的標本工人胡承志,將北京人(包括山頂洞人)的五個頭蓋骨、頭骨碎片十五塊、下頜骨十四塊、鎖骨、腕骨、腿骨、臂骨一百四十七塊,全部用擦顯微鏡頭的細棉紙包好。再層層裹上藥棉、紗布,裝入有瓦楞紙的小箱,再放入兩只填充木絲的白木板釘成的大木箱。寫上一、二標號后,送到了地下室。最后秘密運到美國大使館。
12月5日早晨,兩只木箱作為一個美軍軍醫(yī)的私人行李,裝入軍用箱,搭乘美軍的火車。由幾名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護送去秦皇島,準備坐輪船運往美國。車到秦皇島,行李卸下,堆放在兵站的平房里里。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fā),日軍占領了秦皇島的美國兵營,并把所有美軍押送天津戰(zhàn)俘營。那兩個木箱從此下落不明。
后來日本人闖入協(xié)和,發(fā)現(xiàn)化石被運走,隨即開始追查。1944年5月,裴文中還被逮捕審問化石下落。后人據此認為,日本人直到此時仍未找到化石。
戰(zhàn)后,盡管中國一再尋找,終歸失敗。化石的去向有種種猜疑。一種說法是,那位美國軍醫(yī)在天津戰(zhàn)俘營等到了從秦皇島發(fā)來的箱子。但他沒有打開檢查就分散到各處保存。箱子最后埋在了天津和北京。不過,相關的發(fā)掘一無所獲。
還有一種說法是,1945年,日本船“阿波丸”搭載了一批在偽滿等地掠奪的寶貝,在福建沿海被美軍潛艇擊沉,化石就在其中。1980年中國打撈了“阿波丸”,東西不少,但沒有發(fā)現(xiàn)化石。
除此以外,聲稱或被聲稱曾擁有化石的,包括東京帝國大學、某日軍老兵、某美軍家屬……關于化石下落的猜測,有幾十種。
謎一樣的“北京人”,或許永別了。
6. 嬰兒下巴發(fā)育
孩子的這種情況有可能就是正常的生長發(fā)育特點,目前孩子正是生長發(fā)育的初期,身體的體貌特征還不是最終定型,隨著生長發(fā)育都會變化,意見建議:平時監(jiān)測好孩子的微量元素,預防缺鈣就可以,孩子每天要保證曬太陽半小時,有利于生長發(fā)育,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