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拓膩子粉好嗎?
石拓膩子粉好,粘性大,干燥后手模不掉白、指甲不劃花、水刷不掉。
膩子粉是建筑裝飾材料的一種,主要成分是滑石粉和膠水。 剛剛購置的毛坯房表面的一層白色——膩子,通常膩子的白度在90以上細度在330以上。
膩子是用來墻面修補找平的一種基材,為下一步裝飾(刷油漆貼壁紙)打下良好的基礎。膩子分為內(nèi)墻和外墻兩種,外墻膩子要抵抗風吹日曬所以膠性大、強度高,環(huán)保指數(shù)稍低。內(nèi)墻膩子綜合指數(shù)較好,健康環(huán)保,所以內(nèi)墻不外用,外墻不內(nèi)用。通常膩子是石膏或者水泥基的,這樣表面粗糙比較容易粘接牢固。但是在施工的時候還是要在基層上涂刷一層界面劑來封固基層同時提高墻面的附著力,讓膩子能夠更好的粘結在基面上。
好用
膩子粉是建筑裝飾材料的一種,主要成分是滑石粉和膠水。
墻面基層上有凹陷之處時,就可使用膩子粉立邦來進行找平,對后續(xù)工藝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在涂刷涂料前未將基層處理好,那么油漆涂料很容易出現(xiàn)色差、開裂等情況?;鶎拥陌纪共黄揭矔苯臃磻诒韺油克⑿Ч?。
太原市地質為什么不下陷
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屬晉國,故簡稱晉。省境山環(huán)水繞,構成與鄰省的天然分界。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與河南毗連,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省為界,西與陜西省隔河相望。全省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總面積156226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6%。山西地處黃河中下游,位于北緯34035′---400 45′、東經(jīng)110015′-114032′,是我國開發(fā)歷史最早的省區(qū)之一。人口1984年末為2600.3萬人?,F(xiàn)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太原、陽泉、長治、晉城、臨汾、運城十個城市和呂梁地區(qū),計119個縣(市、區(qū))。
山西地形比較復雜。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臺地僅占19.7%。省內(nèi)除中南部的幾個盆地和谷地地勢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xiàn)為強烈的隆起形勢。境內(nèi)高低起伏異常顯著,最高的五臺山之臺北(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最低在垣曲縣東南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傆^全貌,兩側為高山隆起,中部為多字形斷陷盆地。整個地形地貌可明顯的分為三部分:東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東部山地分布于省境的東部和東南部,以太行山脈為主,自北而南尚有恒山,五臺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條山、王屋山。除太行山、太岳山呈近南北走向及王屋山呈北西-南東走向外,其他諸山均為北東-南西走向,海撥均在1500米以上。恒山主峰(北岳)為我國五岳之一,五臺山也為我國名山,是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在上述山地間還有一系列山間小盆地,如廣靈、靈丘、陽泉、長治、晉城等盆地;西部高原山地分布于本省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呂梁山脈為骨干,總體走向近南北向,但其以北的云中山、蘆芽山、管涔山、洪濤山及以南的火焰山均呈北東-南西走向。呂梁山脈主峰關帝山海撥2831米,一般山地也在海撥1500米以上。呂梁山脈以西至黃河谷地之間為黃土高原,海撥在800-1400米之間,其北部多呈黃土丘陵,惟南部黃土塬地貌保留較好;中部裂陷盆地,幾乎縱貫全省,自北向南依次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晉中)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諸盆地呈北東東-南西西向斜列,部分地段呈北北東-南南西向。盆地底面平坦,北高南低,海撥高度由1000米漸至400米。
山西大陸性氣候比較顯著,各地大陸度都在60%以上。境內(nèi)氣候垂直變化和南北變化顯著:恒山、內(nèi)長城以南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型氣候,以北屬溫帶季風型大陸型氣候;年平均氣溫由50C遞增至150C;冬季(一月)平均氣溫由-120C遞增至-20C;夏季(七月)平均氣溫從220C遞增至270C;全年無霜期4-7個月;年平均降雨量330-6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多陣雨,春季多干旱。境內(nèi)主要有兩大水系,黃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汾河 、湫水河、朱家河、昕水河 、三川河 、沁水河、丹河 ;海河 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桑干河 、滹沱河 、漳河 ,總面積15.6 萬 平方公里。全省水資源總量142億立方米/年,巖溶泉水點較多,多出露在省域邊界的山區(qū)峽谷,集中排泄,又多流入外省。汾河是省內(nèi)最長的河流,發(fā)源于本省北部管涔山,流貫中部盆地,至西南注入黃河。全長716公里,全年流量變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百倍以上含 沙量大,具黃土高原河流的一般特點。
由于數(shù)百年來的人為破壞,山西植被稀疏。除中梁山、太岳山和中條山等少數(shù)地區(qū)外,山區(qū)巖石多裸露地表,黃土高原地區(qū)則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面積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五大盆地、以及山間河谷和若干山間盆地。主要農(nóng)作物為小麥、谷子、玉米、高梁、水稻、馬鈴薯、大豆、棉花等。
山西從大地 構造上講屬中朝準地臺近中央部位,稱山西斷隆。它北抵內(nèi)蒙地軸中部,南接秦嶺褶皺系,西邊是鄂爾多斯臺坳, 東以太行山東側大斷裂為界同華北斷坳分開.山西斷隆的中軸上,疊加s''型汾渭地塹系,組成了一幅復雜的構造圖案。
山西境內(nèi)地層發(fā)育較全,除奧陶系上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統(tǒng)和中統(tǒng)缺失外,其余時代的地層都有分布,尤其是前寒武系和上古生界地層在中國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巖漿巖類型多,分布較廣泛,以侵入巖為 主,特別是中生代侵入巖 反映出多期次的特點, 與山西許多內(nèi)生礦產(chǎn)的形成有關。
山西省礦產(chǎn)豐富,素以煤鐵之鄉(xiāng)著稱。除煤、鐵資源外,銅、鋁、粘土、黃鐵礦、石膏、石灰?guī)r等礦產(chǎn)也馳名中外。豐富的礦產(chǎn)為工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已成為我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目前,除原煤、焦炭、重化工以外,鋼、生鐵、有色金屬、重機、水泥、紡織、陶瓷等也有一定的基礎。隨著我省經(jīng)濟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對地質勘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進了我省礦業(yè)權市場的發(fā)展。但由于 地下資源尤其是煤炭大量開采和工業(yè)建設發(fā)展過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和保護措施,環(huán)境地質條件惡化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山西地處高原,受自然侵蝕切割劇烈,各個時代的各種地質體、構造形跡等均裸露地表,成為地質觀察研究的理想場所。華北地區(qū)早中前寒武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晚新生代地層的標準剖面、群組名稱,多建立和命名于山西;特別是早中前寒武系的研究、劃分,對全國一直具有深遠的影響。山西地質的研究,無論從找礦勘探的實踐,還是從地質理論的探索,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 相關評論
-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