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戰(zhàn)國策·趙策》:“晉陽之孫豫讓事知伯,知伯寵之,及趙襄子殺知伯,豫讓逃山中,曰:‘嗟呼!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矣?!焙髞?,他變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認(rèn)為不出自己,但幾次刺趙襄子,都被趙襄子發(fā)現(xiàn)了,趙襄子因為他是義士而沒有殺他。最后一次刺殺趙襄子,趙襄子說:“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原來范、中行氏并不是豫讓的知己,只有知伯,把他看作國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來報答。
這句話,成為我國古代人民的傳統(tǒng)信條,它反映了因為知音難得,人們?yōu)榱藞蟠鹬?,雖萬死不辭的精神。尤其是知識分子,一方面是潔身自好,“鳳非梧桐不棲”;一方面是士為知己者死,如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輔佐后主,鞠躬盡瘁,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向往、傾慕的典范。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相關(guān)評論
- 我要評論
-
下一篇:羊胎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